beryl 发表于 2012-1-27 16:51

【征文】寻找内心的核——读《突走西》有感

读了两遍突走西,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

签售那天,排队的时候随手翻看了一些章节,看到坤儿写亲情友情,鼻头酸酸的,眼眶泛着泪。当时觉得,哦,这真是本感人的好书。但同时也暗暗认为,这些章节应该是全书最感人的部分了吧,毕竟“情”永远最易令人动容,最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回家之后,认真读完了全书,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情”确实贯穿了全书始终,让整本书有血有肉,温情、感性、亲切。但整本书的精华、它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和力量还是在“行走”。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阅读过程让我泪流满面。

我喜欢小梅自述中引用《搭车去柏林》的那段话:每天早晨你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绝对不会知道今天晚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自己会睡在哪儿,会达到哪个地点。完全是未知的。每天都是充满了这种惊喜和愉快。
这是行走的乐趣。

我被“梦想”这个词所打动,因为它是我曾长期匮乏,拥有之后却还是深藏在内心,一直吝啬为之付出的。我为此而羞愧。

最触动我的,是行走中那场尖锐的交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次行走之中,和十个大学生一起,直面冲突和争论,委屈、困惑、质疑;我更能够理解坤儿那种巨大的挫败感,愤怒、刺痛、无力争辩。在这样双方角色的不断互换中,最终被一颗纯粹的发心所打动,进而被一股强大的正面力量推动前行。

因为是坤儿的影迷,自然会时常关注坤儿的动向。在知道坤儿发起这个活动,还没有带领十个大学生奔赴西藏之前,我就曾借由“行走”这种方式帮助自己走出过一次小小的挫败。但那时的我,把“行走”理解为了单纯狭义的行走,walking。在浮躁郁结的时候,用走路这种朴实的方式,舒缓内心,让心慢慢平静下来。(虽然理解错误,但确实有效)而读完突走西,我开始明白,所谓的“行走”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行走。不是walking,是power to go。我不需要刻意即时起身,整理行装,背好行囊,奔赴险途。因为我一直都在一条最难行的路上。
我的人生就如同藏地严峻的山路,目的地永远在遥远的前方。当我试图自省,我清楚地知道,这条路,我走得很浮很飘,遇弯即绕,遇险则躲。我从来没试过让周遭的世界安静下来,单独跟自己的心对话。我没有问过自己的心,可有勇气接受现实并不断向前。甚至,我的脚步越来越轻飘飘,已经要看不到前路和方向了。
正如同坤儿在书中说的,我缺少一个核。而“行走的力量”,可以帮助我找到这个核。
这是它的意义。

另外一个让我流泪的原因,看起来似乎有点可笑——至少会被坤儿本人所不齿吧……
但事实是:我很心疼他,很想抱抱他……尽管他是个比我大十几岁的成年人,是个偶尔我会称呼为“坤叔“的人。
作为一个影迷,虽然不算资深,但我非常了解,坤儿是个有着坚韧内在的人。我曾跟别人说,我对坤儿的喜欢是带着敬意的,真心敬佩这个人。但读完整本书,我才完完全全感受到,坤儿内心究竟有多强大,强大到像个妖怪,像个超人,强大到让人很心疼……我当然也看到了坤儿“人”的那一面,曾经的自卑、敏感、脆弱,正因为看到了这些,才更心疼如今的坤儿——因为在我看来,现在的强大是被迫的成长(也许在坤儿看来是主动的修炼吧)。我知道,坤儿一定很以此为傲。但我却在想,我宁愿他泯然众人,不要追求尽善尽美,不要苛求自己也严待别人,不要在刚产生一个负面念头的瞬间就评判自己并全面纠正。我甚至希望他会放纵自己产生小小的恶念、贪念、懒念,会偶尔敌不过自己小小的欲望。而这应该是被坤儿所不认同的,是他长期努力、希望能够克服的吧。
不知道该怎样解释这种心态,我喜欢他令人尊敬的品质,也明白是这份品质使他超脱于世人,成为值得众人喜欢的陈坤,但我只是心疼他的过分强大。

而另一方面,他性格中那些“怪异”的地方,也让我心疼。对亲近的人才有的暴躁;以为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表达自己所有的情绪;不“巴结”任何人,只等你来赏识,我永远是我,你爱来不来。坤儿说,他小时候一直希望有个人站在自己身边。我当然成不了那个人,但还是好希望,能给小时候的他一个抱抱,哪怕只有一点温暖也好。那么也许,他现在就会是个性格温润圆滑的人,而不是这么棱角分明,也不会这么强大到让人心疼。
但是幸好,现在的坤儿有了很多朋友,有亲人,最重要的是,他已经成长为能给予别人温暖的人,而不是渴求他人温暖的一方。

还有些细碎的想法,例如对死亡的认知,傻傻笨笨的人有智慧,短暂的慈善行为带来的心理伤害等等。在那些让我落泪的感动之外,书中时不时地就会有这样一小处引起共鸣。

一次难得愉快的阅读经历。谢谢坤儿,谢谢突走西。

xhxick 发表于 2012-1-30 20:05

:flower

五月的雪 发表于 2012-2-3 00:50

但还是好希望,能给小时候的他一个抱抱,哪怕只有一点温暖也好。
========这句话特别的同感!那些情节真的非常让人心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征文】寻找内心的核——读《突走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