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论坛

标题: 重新解读《沉默的羔羊》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子    时间: 2004-6-10 23:15
标题: 重新解读《沉默的羔羊》
<img src="attachments/dvbbs/usr/7_1445.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usr/7_144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BR>以前看过199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一直是把它作为一部侦破片来看的。前几天看过一篇影评,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诠释。现把它转载如下:
————————————————————————————————————————

通常一个一般观众在观赏这部电影后,会得出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侦破片的结论。影片讲述一个即将毕业的警校女学生参加一桩凶杀案的侦破,历经周折,终于将变态杀人狂&quot;野牛比尔&quot;击毙,全案告破,而该女生也成为警校优秀毕业生的故事,观众会感觉该片叙事过程严谨,情节生动曲折,环境营造真实具体,演员表演功力不凡,自然逼真。这是对这部电影的非理论式解读。但是我们采用文本理论解读的方式,套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便会得到另一番天地。

影片片名“沉默的羔羊”是发人深省的。《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主耶和华命令在外征战的将领攻下某城池之后,将城中的一切生灵杀尽灭绝。但城破之后,该将领却没有完全执行耶和华的命令,将城中的牛羊留下来自己享用。全知全能的耶和华立即派遣使者问罪。使者见到违命的将领后侧面对着他问:“我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羊叫声呢?”该将领只有俯首认罪。在这个故事中,“羊叫声”成了证据的代名词。我们同样可以在《沉默的羔羊》一篇中看到“羊叫声”起的必要作用:对女警察心灵创伤最深的是她被寄养在亲戚家时,在一天早晨凌历的羔羊叫声所惊醒,并且目睹了屠杀羔羊的血腥场面,以至于此后多年中女警察都要被心中的羔羊叫声所惊醒,而也许凶杀案的侦破可以使其停止。案破之后,利博士在电话中意味深长地向女警察问道:“耳朵里的羊叫声停止了吗?”而凶杀案告破的关键证实女警察向利博士倾诉了自己内心萦绕多年的“羊叫声”,获得了利博士的指点迷津。于是,我们便可以认为“羊叫声”是影片中的暗示作用的象征或指代。
片中女警察从小失去父亲,然而她却选择了本质上是男性事业的警察为职业。这是其性别在社会意义上向对立方面的“转变”。罪犯比尔则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这是一种性别在心理意义上向对立方向的“转变”。警察和罪犯是社会意义上的两个水火不容的极端,在心理层面上却得到了统一——两者都渴望向自己的对立性别方向转变。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重要的命题之一——“情结”。比尔在要求作变性手术遭到拒绝,意味着通过社会正当途径宣泄——剥取肥胖女性背部的皮肤缝制女性衣服,即进行社会犯罪。这也是弗洛伊德对社会犯罪做出的泛性解释——当社会不能提供个人情结的正当宣泄时,犯罪必然发生。而另一方面,女警察侦破凶杀案,在警察事业上的成功,在社会提供的正当途径中完成了积淀多年的“转变情结”的宣泄,这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正面实例而已。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为该“情结”概念设置的具象物——蛹——它在案破之后被展示为旋转的一个美丽的蝴蝶图案,实际就是“情结宣泄”的叙事名词。
弗洛伊德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内心情结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你本人是否意识到,它潜藏在你的潜意识中。就像一只沉默的羔羊。而当你在梦中——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怀疑和焦虑,这就是可怕的羔羊叫。羔羊叫停止之日,便是宣泄完成之时。然而弗洛伊德之处,内心情结作为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只能暂时宣泄,不能被消灭。一种情结宣泄了,另一种随之而生。它又有待宣泄。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在女警察大功告成之日,未婚的她却戴着象征已婚的戒指。一个与性有关的情结再次形成。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该片在弗洛伊德学说层面上完成的具象的演绎。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文子在 2004/06/14 21:44:20 编辑]</font>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4-6-11 00:26
说实话,当初看这片子时就没怎么看懂。
当然,若按侦破片来看偶是明白的。
可片中的深意却不很清楚。
(大家不要笑我笨哈)
谢谢文子姐姐转的这篇文章,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
(呵呵。还是很笨的哈)
作者: xuankuner    时间: 2004-6-12 00:46
   我也曾看过这部影片,第一印象是情节曲折离奇,惊险恐怖。看了文子姐的转载不禁又勾起我对该片重新解读的想法。
作者: 树皮    时间: 2004-6-12 10:28
囫囵吞枣看电影电视是我一惯的作风,看了这篇文章,了解了一些彼国的文化背景,再返过来回想《沉默的羔羊》,有了更深的理解。
或许我们眼中的混然天成却是编剧和导演的巧手安排;我们忽略的细节却在整部影片中散发着神秘的气氛和隐喻。
作者: 文子    时间: 2004-6-12 13:02
<b>下面引用由 <u>树皮</u> 在 2004/06/12 10:28:56 发表的内容:</b>
或许我们眼中的混然天成却是编剧和导演的巧手安排;我们忽略的细节却在整部影片中散发着神秘的气氛和隐喻。


说得不错阿!

其实偶在看影片前最忌讳看影评。它或多或少会影响你客观看待影片的纯粹。但有些影片隐藏在背后深刻的含意,又是我等看热闹的平庸之辈无法体味到的。像去年热极一时的《骇客帝国》,据说隐含在影片中有关宗教、哲学、科学、人文理论(居然还有人提高到马列主义的高度)是好多人直呼看不懂这部影片的原因。不过据说只有小学生看懂了,以纯科幻的眼光。

这也许就是影像给人的魅力吧。

作者: 圆圆的园子    时间: 2004-6-14 19:58
写得真不错,以前真从没从这角度看
弗洛伊德的&quot;力比多&quot;作为生命和艺术的一种驱动力果然很有道理
关注内心的&quot;情结”能更了解自己,宽容他人




欢迎光临 陈坤论坛 (http://www.ichenk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