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之 发表于 2004-5-20 13:44

[5月20日推荐]少年中国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24 11:55 编辑

少年中国
  1977年,一个不算遥远却也陌生的年代,此刻听这歌的我们,大多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或者是并不理解这世界种种的懵懂孩童,然后在那个时期,台湾已经有了他的民歌运动。说到这个背景,与我今天推荐的歌曲有关,这歌来自民歌运动的两位天才:胡德夫和李双泽。70年代,当时台湾的青年非常热爱西洋流行音乐,乐坛也尽是翻唱之风。1976年,归国青年画家李双泽在一场演唱会上,向观众席砸了一瓶可口可乐,喊出“唱自己的歌”,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现代民歌运动"的"夏潮"路线的开端。1977年,李双泽完成了《少年中国》,由胡德夫与杨祖碧用最简单的吉他吟唱。
  2002年一个炎热的午后,我的朋友叫我到办公室,如获至宝似的推荐给我这首《少年中国》,他并没有急于播放这首歌,而是从乡愁谈起。
  他问我:什么是乡愁?
  我很狡猾的回答:是一枚邮票呗!著名的余光中不是早就写了?
  他说:这也是你理解的乡愁吗?
  我说:现在的人还有真正的乡愁吗?
  然后,他按下音响,我听到了来自1977年的歌声: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倾听来自那个遥远年代的声音,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怒吼,却是另一种的满腔热血,依旧是双手拥着一片国土的沉默。
  只是,这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年代才会有的充满理想的歌谣。
  只是,这是这个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里再难听到的责任感。
  1997年,这首歌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北京,由黑豹乐队重新诠释演唱……
                                                                  2004.5.20

附:少年中国  
原诗:蒋薰  词改写/曲:李双泽 弹/唱:杨祖君、胡德夫(1977)  翻唱:黑豹(1997)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哀歌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不要哀歌 哀歌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哀歌 哀歌是给不回家的人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不要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 她的学校是大地的山川
    少年的中国没有老师 她的老师是大地的人民
1977年版本: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弥之在 2004/05/21 17:31:44 编辑]</font>

弥之 发表于 2004-5-20 13:46

1997年黑豹翻唱版本

http://www.liuyushan.com/mizhi/young2.wma

听雨 发表于 2004-5-20 14:17

第一次在弥之的推荐下听这首《少年中国》时,就爱极了1977年的版本。特别是开端的女声吟唱,总感觉是老唱片里发出的怀旧的声音,飘渺而苍凉,很简单的编曲,更突出了音乐本色的质感。

七十年带台湾的乡土文学也很盛行,可能是在西方和东洋文明冲击下的一次民族大回归。那时的文人有现代文人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了振兴而歌而写的美好理想,心灵也更为自由,他们尊重传统,反抗的对象很强大,所以这种反抗也很有力量。这种反抗在大陆的八十年代也有过,翻阅一些过去的文学和倾听一些那时的音乐,确定那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

这首歌里的乡愁更象最后两种: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听雨在 2004/05/20 14:21:54 编辑]</font>

bbfish 发表于 2004-5-20 15:25

的确非常特别!特别是1977年最纯净的版本,想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至少在目前的人们身上,很难看到这种精神了,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每个人萎靡,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在哪里?也不清楚明天的路在哪里?只是每天像机械一样的重复同样的劳动,sigh。。。。

也许,这首歌给海外的游子听来,又是另一种味道!记得第一次听乡愁的歌曲,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真是乡愁一曲断人肠,那时候很流行罗大佑的校园民谣,一个去国外的朋友刻了这张CD给我,告诉我,她听了许多遍,泪流满面的。。。

当然,在这段时间听来,这首歌可能会有另外的一种意义了。

弥之 发表于 2004-5-20 15:43

说到乡愁,听雨,我跟这位朋友还有过很深入的讨论,说到塔可夫司基的《乡愁》,说到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第二次说到的时候,我们就听了那首我很喜欢的李恕权的《麦芽糖》。这位朋友一直跟我说,乡愁是个用自己的一生去理解的概念,并且一定每个人都有,看你怎么体会。后来,直到他不再和我共事,要走的那一天,才告诉我他眼里的乡愁:人的双脚从离开所站稳的那片土地的时候起,就开始了乡愁,并注定了随着不断的行走而延续.......

い若兰ぇ 发表于 2004-5-20 17:52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24 11:55 编辑

哇,版主这些音乐都是哪里找来的呀?真厉害!

kikico 发表于 2004-5-20 18:54

<b>下面引用由 <u>听雨</u> 在 2004/05/20 14:17:16 发表的内容:</b>
第一次在弥之的推荐下听这首《少年中国》时,就爱极了1977年的版本。特别是开端的女声吟唱,总感觉是老唱片里发出的怀旧的声...
同样喜欢1977年的版本,喜欢那怀旧沧桑感的声音。
尽管音质好像不甚完美,却比1997版更美......

听雨 发表于 2004-5-20 19:07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24 11:56 编辑

弥之,也许他所说的乡愁是广阔的乡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象乡愁一样怀想的不只是土地,对一段感情、一段友谊、一段相识相知也会有依依不舍的乡愁般的感怀。
说到乡愁,我想到豫让,对他来说,智伯算不算他的乡愁?失去了智伯,他注定要流浪了。这个太跑题了,我们私下再说哈。
我再比较了一下77版和97版,从编曲来看,77版简单到极致,仔细听来,乐器里只有木吉它的声音,而且对声音几乎连辅助作用都没有,反倒衬托出声音的厚度,让我想到日本导演小津电影中的配乐,他的电影里,音乐真的只是一个布景,对故事情节的宣染都不允许,一味地衬托和静默。97版编曲复杂很多,一上来就是一段打击乐器和电子的喧嚣,带着软摇滚风,中间还加了一段女鬼似的“啊”声,跟77版的风格立马转变,如果77版是在怀缅,97版就是无病呻吟,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做纯净音乐和商业音乐的差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黑豹毕竟没有胡德夫对祖国隔海相望的深厚感触。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听雨在 2004/05/20 19:19:50 编辑]</font>

弥之 发表于 2004-5-20 20:08

我也是极喜欢77年的版本,喜欢那个夏天在炎热中听到的辽阔。人心真的是一样需要去宽广的东西,封锁会使之狭小,并且永远走不出自我的世界。

cathy96 发表于 2004-5-20 21:59

弥之:
谢谢你推荐这首歌,每句歌词好像就是我的心声,喜欢77年那个版本,连听好多遍,每次歌声一起,眼泪就溢满了我的眼眶。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可是我好像已经再也回不到我魂牵蒙绕的故乡了,故里已经变得陌生,儿时日日乘坐的公交车已经换了车辆,换了名字,”55路” 公交车这个名字已经没有人记得,人们听着我的询问,以为见到了恐龙,故乡也许永远只能在记忆中回去了。

zhongyi7336 发表于 2004-5-20 23:29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24 11:56 编辑

谢谢弥之。
77版那来自遥远年代的声音更能诠释歌词的意境,我也喜欢。

Jingle 发表于 2004-5-21 12:07

听后首先想到的也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77版和这首《四韵》感觉风格很相似,配器也差不多,都是简单的吉他。感觉《少年中国》更大气些,赞同弥之说的,“宽广”的感觉。

黑豹的翻唱也还好啦,我可以接受,多了一份豪情,昂扬的味道。说到意境自然是77原版更好些,更符合乡愁的主题。其实说白了黑豹只是重新演绎了过去年代其他人的作品,有自己的发挥和理解,但迎合时代口味的色彩重些,不能更深的融入主题。也不能怪他们,音乐是用来记录时代的,作品创作出来自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时代变了,有些东西是回不去的,毕竟77到97,整整20年,不短啊,一个时代!

说到翻唱,插句话,最近在听西域歌手刀郎的专辑,其中用流行手法翻唱了许多民歌,《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等,很多人喜欢听,但也有人说“简直无法忍受”!听了哑然一笑,还是不多说了。

rain 发表于 2004-5-21 17:15

资料

    李双泽1949年生于福建晋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

    李双泽幼年时代随家人来台,中学时代开始画画,学吉他和唱歌。大学就读淡江文理学院数学系。除学习本科外,依然经常作画和唱歌,对建筑也用心研究。1975年到西班牙学画,1976年到美国学画。1976年10月回台湾,1977年初到菲律宾侨居地拜访亲戚并作旅游,5月回台湾,同年9月10日在淡水兴化店游泳时,为救人不幸溺水身亡,然而他带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的作品却流行了下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台湾流行音乐的&quot;民歌运动&quot;时代。李双泽和侯德建是民歌时代初期的积极倡导者。李双泽的《少年中国》、《我知道》、《愚公移山》、《红毛城》,侯德建的《龙的传人》、《归去来兮》等都是民歌运动早期的代表作。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才出现了一大批校园歌手。有叶佳修、梁弘志、谭健常、施孝荣、李建复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

凤阳歌 发表于 2004-5-22 08:26

党组织一出现,马上振臂一挥,红旗一扛,干革命去!哈哈!领袖就是领袖!

偶还没来得及欣赏弥之同志推荐的这些美歌,以后慢慢消化歌及文。
不过,这个“流行音乐史”培训班,偶是一定报名参加的。虽然笨点,偶是好学生,如吸朝露。

盼望专家同志把这个培训班无限期开下去,真的喜欢看大人的真知灼见

另外也希望坤同学成为培训班学员,活到老学到老嘛,哈

Alison 发表于 2004-5-22 08:59

<b>下面引用由 <u>rain</u> 在 2004/05/21 17:15:39 发表的内容:</b>
资料    李双泽1949年生于福建晋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   
呵呵,喜欢这首歌,谢谢弥之。。
想不到李双泽竟然和我是老乡,都是福建晋江人,
不好意思,还真的有点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哦。。。

弥之 发表于 2004-5-22 14:44

哈哈,很高兴大家都来听这些歌曲啊,这点收藏总是分享来得更快乐。

圆圆的园子 发表于 2004-6-1 18:35

哈哈,挺有意思
还有点波普味道

弥之,等你的新介绍哦`:)

lion 发表于 2004-6-3 12:27

很喜欢,谢谢!

善財童子 发表于 2007-1-19 22:31

<P>77版本我本来有  后来硬盘坏了就丢了  有谁下了  可以传给我么</P>
<P>爱极了  杨祖珺和胡德夫的那个版本  谢谢</P>
<P>qq:178278487</P>
<P>e:wxsuba@tom.com</P>

仲夏节的夜 发表于 2007-1-25 08:37

嘿,我还是看不到~~~~~

窗旁的小豆豆 发表于 2007-1-27 17:49

直接听的链接有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5月20日推荐]少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