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论坛
标题:
[转帖]评论:《理发师》历史洪流中的小资命运交响曲
[打印本页]
作者:
无聊69
时间:
2006-5-7 19:30
标题:
[转帖]评论:《理发师》历史洪流中的小资命运交响曲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16 12:31 编辑
历史洪流中的小资命运交响曲 ----小马看电影之《理发师》
去看《理发师》,完全是因为陈逸飞。关注陈逸飞,倒不是因为陈先生拍片时的突然辞世,而是完全出于对知名画家投身电影创造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电影是一门融文学,摄影,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其中每一种单独艺术门类都有权用他们的方式来诠释电影,让作品打上其所在领域独有的艺术烙印。而对于一个画家导演来说,视角效果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而想要要将这种“优势”饱尝个够,还非进电影院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进电影院看《理发师》,是一种美术门外汉附庸风雅去欣赏经典油画的感觉。
陈先生作为视角大师,自然没有理由让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失望。电影从片头清烟消散时浮现于古典油画中风姿绰约的旗袍美妇,到片尾男女主人公携手走过的远有苍茫群山,近有虬枝枯藤的西北荒漠。无不给人一种精巧细致,柔暖优雅的质地美感。彰显出海派画家温和细腻,婉约内敛的独特风韵。
但作为一文艺爱好者,我更关注的是故事本身。从这一点上说,《理发师》大大超越了我的想象(这应当归功于陈逸飞先生和小说的原著者,编剧凡一平先生的精诚合作)。作为一部小众艺术电影(且让我这样定义吧,要让《理发师》像《功夫》和《霍元甲》一样世俗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影片没有像其他平庸作品那样沉湎于狭隘个人空间中孤芳自赏或无病呻吟。而是以现实主义的严肃关注了小资产阶级技术人员这一不为传统电影所重视的社会阶层在激荡历史洪流中的坎坷命运,并以浪漫主义情怀描绘出这一阶层不为人知的灵性和质朴。个人认为:《理发师》中独特的艺术视角,风格迥异的两种叙事方法的巧妙结合,不避俚俗的商业桥段以及大胆的结局构思都是值得称道的。当然作为一种尝试与探索,影片的瑕疵也在所难免。
电影讲述了上海理发师陆平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大历史时期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境遇沉浮和情感纠葛。是一部以小人物视角出发看大时代的电影。中国电影史上这一类型的片子不少,影响最大的应该算蔡楚生,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次是张艺谋的《活着》。但两片关注最多的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显然忽略了象陆平这样一群有一定技术优势,对时政漠不关心,生活谈不上优越,但绝不至于寒酸的小资产阶级。而《理发师》的视角恰恰是从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员的这样一群人出发的。对于今天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和感受动荡时代中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大有裨益。
文怀沙曾经说过:战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很多可能的事情变为不可能,使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影片男主人公陆平因为战争从大上海逃避到小乡村,邂逅了女主人公宋嘉仪。在和平年代,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其时陆平在上海滩已经小有名气,习惯了都市的繁华和喧嚣,要让他退回到小乡村里过平静闲淡的日子,几乎是痴人说梦。但偏偏又是由于战争,使这一对在偶然中相爱的男女的结合成为绝对不可能。因为宋丰年为了女儿的安危,早已为她定下了亲事。根据宋丰年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在和平年代,宋绝不至于为了攀附权贵把女儿嫁给一个师长做姨太太。但因为战乱,他不得不做这样的选择,用他的话说:“官做到他那么大就不容易的死了。”对于战乱中的民众来说,能活下去,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宋的决定显然是明智的,如果不是叶江天把宋嘉仪带走,他美貌的女儿一定难逃被日寇轮奸的命运。
对于掌握了可以为任何阶层和群体服务的理发技术的陆平和宋丰年,他们无法回避的要面对一些自己所独有的问题:给不给日本人理发。如果一个农民或者一个工人,给日本人干活绝不至于被人斥之为汉奸,而他们作为理发师,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替日本人干活就不得不背上“美化日军”的罪名。而这种罪名带来的往往就是杀身之祸。当然我们的编剧肯定不会让主人公死于非命。他必须活下来,从他的角度去见证另一个动荡的大时代。于是命运在陆平已坠深渊的时候突然狠狠的拉扶了他一把,把他从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变为堂堂的党国军官。
被时任国军军长叶江天提拔的陆平,被戏剧性的拉回到往日恋人的身边,不可避免的要陷入旧情复发的危机(当然就主人公个人情感的而言,这或许是甜蜜),这危机一旦兑现,其结果还是杀身之货。敢给一个在刀口上讨生活的起家的“将军”戴绿帽子,除非你比他还狠,否则就难逃一死。可又是因为战争,这种非死不可的可能又演变成了不可能。当叶怒气冲冲的想杀死对他不忠的这对“狗男女”时,国民政府大厦将倾的噩耗将陆平推到了准备誓死为党国尽忠的国军师长的位置上。命运在这里给陆平开了个最大的玩笑,这个平平常常的理发师,因为战乱,竟然成了一个军队的临时统帅。而后便是陆平顺理成章的被俘虏,作为战犯坐牢。按常理,故事到这里其实已经终结。战争已经结束,陆平作为一个小小理发师的传奇生活也应结束。他被释放后可能随随便便找个老婆,生一群孩子,照旧理他的发。然而导演和编剧却出人仪表地让命运给了一个陆平惊喜。让他得以与阔别多年的爱人相逢在西北荒漠的滚滚尘沙之中。
因为战乱创造的诸多可能与不可能。使导演可以很自然地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融合在这部电影里。陆和宋的最初相遇和最后重复,无不散发着清新温婉的唯美气息。而陆平人生的浮沉冷暖,却又无时无刻不铭刻着大时代里小人物命运的凄惶无助。两种表现手法的交替使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让观众更懂得了今天和平生活的可贵,更深切地感受到真情的温暖。
与此同时,影片加入了不避俚俗的商业桥段。这让电影的直接观赏性加强了,同时加大了故事的讽刺意味。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桥段有五个。第一,陆平“怒”杀日本鬼子。这个“怒”字打双引号,是想说明陆的所谓“怒”杀,其实只是情绪紧张后不知所措的“误”杀。在这里导演想告诉观众的肯定不是对陆平懦弱的批判,这种冷幽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小人物在大动荡中的惊惶和无所适从。第二,宋父、胜哥和刘寡妇偷听陆宋“做/爱”。这一段有非常重的调侃味道,有点像旅游大巴上的导游给游客讲的“准黄色笑话”。第三,叶江天为陆平受勋。一个因押运鸦片而受伤住院在病床上得到了有军乐队参与的军长亲自授勋,调侃和讽刺的意味应该算很重了。第四,军长捉奸。展现这一桥段时导演配置了紧张的背景音乐,音乐声随陆宋二人从容整理理发箱画面出现而嘎然而止,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第五,陆平“荣升”国军师长,这一桥段显然是全剧最出人意料的情节,使人马上联想到著名单口传统相声《连升三级》。
显然,这些商业桥段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电影因此不显得那么严肃和沉闷。使感情细胞和历史情结不甚发达饱满的观众逃脱了在电影院中酣睡的命运。
末了想说说编导对影片结局的大胆构思。无疑,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结尾,让我们联想起《秋天的童话》在海边小店门口相遇的船头和Jenny,《甜蜜蜜》里邂逅于纽约街头的黎晓军和李翘。还有《向左走,向右走》中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的小提琴手和文学翻译。这种暖色的结尾是对隐藏在全片中浪漫主义情怀的爆发式彰显,于情理上说很牵强,但大多数观众都会喜欢。因为她让受难得以以救赎告终,表达出创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符合中国观众(其实也是世界观众)期待大团圆结局的审美习惯。也正是这个大胆的构思,将电影向大众拉近了一大步。
关于影片的瑕疵,个人认为可以归结到节奏张弛度需要调整,某些情节过于牵强,配乐拖沓等几个方面。鉴于此为陈先生遗作,这里不再作展开。
最后,为中国影坛殒落陈逸飞先生这样一位有如此潜质的文艺导演而深深抱憾。愿陈先生九泉之下一路走好。
2006年5月6日
小马于昆明寓所
作者:
锦坤
时间:
2006-5-7 20:38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39 编辑
谢谢<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无聊69,作者用五个桥段点评了黑色幽默,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赞!!!!!!</FONT></STRONG>
作者:
无聊69
时间:
2006-5-7 20:47
标题:
理发师:爱酿于心(转载)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39 编辑
人的命运就像大海中的一条小船,我无力掌握,也无法逃避。在滔滔的人生巨浪里,陆平,我这个平凡的理发师,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和戏弄。”这是陆平因误杀一名日本军官后搭乘逃离上海的轮船时,所发的内心独白。他是一个除了理发之外便不敢面对生活,在阴柔中带有自卑情怀的,在宏大时代背景中烘托出的小人物。
作者:
凤阳歌
时间:
2006-5-7 23:07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39 编辑
<P>“显然,这些商业桥段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电影因此不显得那么严肃和沉闷。使感情细胞和历史情结不甚发达饱满的观众逃脱了在电影院中酣睡的命运。 ”</P>
<P>---------大实话<BR></P>
作者:
winnie
时间:
2006-5-7 23:38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40 编辑
<P>好精彩的点评。。。。</P>
<P>事实胜于雄辩,能得到如此多高度赞扬的评价,作为坤迷真的觉得很高兴`~~~</P>
作者:
功夫茶
时间:
2006-5-8 07:34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40 编辑
<P>小马的评论让偶再次明白高手讲话就是要让句子尽可能的长,无论是多加定语,状语,甚至几个句子合为一个。呵呵,让偶想起以前一个高级经理的讲话,就是你明白他所说的每一个词,但整个句子下来你需要回味很久,不是高手是什么。当然,小马的评论很精彩。</P>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6-5-8 21:27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40 编辑
<P>文怀沙曾经说过:战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很多可能的事情变为不可能,使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P>
<P>----又一次说明,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助与彷徨。。。</P>
<P>又一次想到电影中的那首贯穿整个电影的主题曲,歌词中有一句“问今朝更彷徨,咫尺天涯笑荒唐”。虽然看似情歌,用来形容世事也很恰当。。。。</P>
作者:
茉莉
时间:
2006-5-9 11:44
本帖最后由 siwei 于 2016-4-15 11:40 编辑
<P>第三,叶江天为陆平受勋。一个因押运鸦片而受伤住院在病床上得到了有军乐队参与的军长亲自授勋,调侃和讽刺的意味应该算很重了。</P>
<P>-------------------------------------------------------------</P>
<P>军乐队演奏的那个音乐也很有意思,很合适那个调侃的情节。</P>
欢迎光临 陈坤论坛 (http://www.ichenk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