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论坛
标题:
[转帖]谁能扼住命运的咽喉——电影《理发师》杂感
[打印本页]
作者:
FISH~~~
时间:
2006-5-9 11:23
标题:
[转帖]谁能扼住命运的咽喉——电影《理发师》杂感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16 12:31 编辑
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在男友的不停催促之下,一起去看了《理发师》。晚9点12分的电影院空无一人,80块钱成了我们俩的包场,情绪随着影片的段落更迭任意流露,脚丫子还在电影屏幕的下方留下可爱的曲线,真是舒服啊。
陈逸飞的笔墨这回甩得比较开,把小人物无根的命运放在了扩大了的历史冲突的风雨飘摇之中,陆平,一个上海滩手艺不错、为人本分老实的理发师,因为失手杀掉一个日本军官,在逃命途中与各种各样人等发生深深浅浅的缘分与关系,在宏大叙事中映衬小人物命运的凄惶。剧情中巧合迭起,人物串联,中间或有间断,总体看来算是讲完了一个精彩不真实的故事,相当戏剧化。情节上看有些像《钢琴师》,同样是个人命运在战争背景下的叙事,同样的苟且偷生,同样遇到心上人而无缘相守,同样失魂落魄被命运之手翻来覆去而不可自持。
剧中主角便是陆平。陆平的性格简单而又充满变化。太平盛世之时,他永远是个尽职尽责的理发师,结婚生子一路寻常。乱世之中,他的性格杂糅了环境给他的东西,比如本性柔弱之中的刚硬与倔强,苟且偷生中的胆小与淡然。他应该是个典型的上海男人,拥有着上海人特有的一种对于时尚和旧地的依恋。他的随身行李只有一件就是个理发箱,而理发箱里有一件旧的留声机,播放着旧上海咿咿呀呀的风花雪月。只要有个空间给他自己,他会立刻沉醉于喇叭开花的那个世界。他胆小,当日本人要强奸自己的女同事的时候,他也只能就范在旁边权当不闻不见;他也倔强,当日军的铁蹄踏入宁和安静的江南小村庄,伤害了这里天真烂漫的居民之后,他用刮胡刀划破自己的手指拒不给日军刮胡;他懦弱,当爱上即将嫁人的嘉仪之后他一边爱着一边后退,为自己理发师的身份暗自忧伤;他更本分,命运之手将他抛上抛下,他唯一离不开的只是那个理发箱。
对陈坤的印象,还是那个《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活泼好动又带些傻傻的浪漫的大男孩,一双深潭般的眼睛能望出月亮的倒影来。他的眼神非常吻合角色的需要,温柔而深邃,什么话也不说全在里头了。看得时候我忍不住讲他和姜文比,《鬼子来了》的马大三那双时常惊恐的眼睛实在无法和陈坤的相比。同样是小人物,姜文演得是比较底层的那种,马大三是一农民,《寻抢》里马山就是一片警也是小市民,而陈坤演绎的是上海人,有点小手艺生活比较优越的近似于小资产阶级,那种情调,恐怕姜拿捏不住。所以,对于陈坤的替演,对于这个角色而言,应该是因祸得福。
宋嘉仪很像青红。长得像,性格也像。曾黎很漂亮,我男友非常喜欢,一边赞赏一边说“小镇上怎么可能有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嗯,和传统的质朴纯情的小芳是有些不一样。与其说她是小镇上土生土长的手艺人家的漂亮女儿,更不如说她是大上海的子女遗失到了乡下,一朵白莲静悄悄开放。遇到上海来的表哥不是命运的戏弄,而是命运的回归。我唯一不理解的就是,她的性格之中有太多的叛逆和不自然的欲望,既为人妇尊为军长夫人,军长对其也是宠爱有佳(在动察她和陆平的关系前),为何不安安心心相夫教子,老是去揣想和表哥的小小甜蜜,真不像识时务的上海女人。可见爱情成就女人,哪怕是在最不能奢望爱情的战争年月。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女人是那个骚味十足的刘寡妇,率真、爽辣而又有风韵。大白天和胜哥在别人屋子里翻云覆雨,而且是站姿。宋伯推门而入后掩面笑退,而他们非不怕羞,反而在屋内大笑不止,足见刘寡妇的率真与开放,也能显出小镇上的民风淳朴和开化。(这些镜头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小镇当时真是原始自然,一派天真。)她第一次见陆平便进行了一次堪为经典的调情,老实羞涩的陆平几乎经历了一次精神强奸,被调戏得不成人形尴尬万分。而刘寡妇眼睛里的秋波流转、妩媚勾魂在硕大的荧幕里飞转流离,我简直看得要晕过去了。而后来面对胜哥被杀时的心痛与惊恐,实在情不自禁时遭致的杀身之祸,脆弱的生命被强悍所扼杀,如同一只凶残的手将烂漫山花碾碎落尘,令人一阵唏嘘。我男友这时很愤愤地说:“你说让人怎能不生恨?我要是在那时我也参加抗日游击队!”足见这个女人不一般,她的死连同胜哥的死,是戏里陆平决议反抗不给日本人剃胡子的直接原因,也是戏外我男友后悔没生在战争年代打鬼子的直接原因,呵呵。
再说说结构吧。陈逸飞善用对比法来拉开剧情,用音乐来切入情绪。开篇第一幕一边是战壕里炙热凝固的空气中一只苍蝇嗡嗡飞来飞去落到日本少将的刺刀上的特写,一种爆发力即将在屏幕上喷涌而出;而没有任何过度的,下一幕忽然切换到留声机慢慢吞吞的悠扬婉转中,租界的理发店里外国客人边喝咖啡边刮胡须的优雅闲散,小陆师傅忙碌穿梭于时尚沙龙的日常工作。两个画面的结合通过一门大炮,炮声从东边战壕起西边理发店落,玻璃、装饰、墙角零零落落震塌下来。另外还出现过几次强烈反差似的对比画面,诸如一边是陆平与嘉怡做头发时的暧昧,空气中温暖的快要融合的气息,一边是叶江天归来在螺旋楼梯上拾级而上的逼近,此时乐声如鼓点大作,似脚步铿锵,逐渐抓住人的衣襟逼入高潮,心口狂跳,忽然间地开门,乐声戛然而止——两人收拾散落一地的理发箱,体面而自然,一场虚惊。
整个故事讲述地还算有序,无奈偶然太多,有堆砌之感。另外一条感情线发展得有些拖泥带水,与世事变迁的整体快节奏有些不合拍。还有就是有几处生硬的中断,日本人在小镇上刚刚屯居着破坏着,汉奸翻译也在从中穿梭着——忽然间画面切换到45年抗战胜利,非常非常生硬,一点过度都没有,如同刺哽喉咙,不爽。还有就是最后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西部荒郊的黄沙满天,嘉仪就在黄沙散尽后露出久违的笑脸,实在是有些太屈合观众,不爽。
影片的序幕片头是用了陈逸飞的油画,每一幅都是民国美女,精致得一蹋糊涂,他的电影沿袭了他油画艺术的画风,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可谓精致,色彩饱和度俱佳。音乐也是,一首“你休念你休想”的靡靡之音首尾相和,道出世事变迁的变幻莫测。其他的篇章无论是小镇中不觉时间流转的宁静还是战火硝烟中弥漫的脆弱与激烈,乐声都贯穿始终,陈逸飞有意识地安排音乐来配合影片的节奏,这几乎成为中国影片入围国际电影的必修课程。
最后我想扯一些八卦,关于姜文和陈逸飞,我看过电影之后的揣测。陈逸飞为了《理发师》可谓呕心沥血,杜鹃啼血,油尽灯灭。这部影片如同他的孩子一样,他和姜文的不爽应该来自于艺术观念的对峙。我曾经听一位电影学院的老师的讲座,他讲到反映中国近代史两大重要历史事件的电影,一部描写抗日的,一部描写文革的,非《鬼子来了》和《霸王别姬》莫属。这两部电影的成就已经有公论,在此可以说明作为前者导演的姜文对抗战题材的熟悉,以及对于这段的历史氛围,人心的揣测的理解。姜文的《鬼子来了》是绝唱,一部电影将中国人民族心态描摹地入木三分。他如果演陆平,肯定有他对剧本和人物自身的理解。他的眼光尖锐,思想深刻,不会只停留在剧本本身,更不会单纯在每个画面的唯美上下功夫。陈逸飞先生是个优秀的艺术家,未必是个优秀的导演。而姜文首先是个优秀的导演,其次才是优秀的演员。
所以,我想问题来源于此。姜文忘了谁是导演。这部电影的主题在电影开始后没多久就被陆平说了:“人如同大海里的一叶孤舟,乱世之中不知道被卷入何处。”这个主题,说实话,比较普通。同样反映人在战争背景下的命运跌宕,理发师没有像《乱世佳人》一样依靠人物的个性跳跃出鲜活的生命力;也没有像《钢琴师》那样透视匍匐于地面的人性的卑微与低贱可怜。而整部电影所表现的这个主题,只能是通过讲故事,故事之中有太多偶然,于是对于真实性就少了份量,那么感动人的东西就缺少了凭借。我想身为主角的姜文不会对此不加主观意见,对于电影,他已经可以说不。而陈逸飞除了是艺术家之外还是一个文化儒商,他喜欢借助艺术之手创造商业利润,商业化大众化无疑需要电影做出某种妥协,包括那张让我如何不理解的穿着红色棉袄带着白色围巾的黄沙散后的笑脸。回到前面,陈坤的回眸到底比较符合影片本身陈逸飞先生的设想,姜文无论从气质形象还是思想回应上都已经悖离了作为一名理发师应有的职业操守。
作者:
aaa1
时间:
2006-5-9 11:54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16 12:32 编辑
又是一篇精彩文章.
欢迎光临 陈坤论坛 (http://www.ichenk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