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论坛

标题: [分享]中秋快乐! [打印本页]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6-10-5 11:14
标题: [分享]中秋快乐!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7 编辑

<P><FONT color=#ff0000 size=4>明天是中秋节,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也祝偶们的坤儿中秋快乐,全家幸福!</FONT></P>
<P><FONT color=#ff0000 size=4>大家好好赏月,多吃几个月饼呀.哈哈哈</FONT></P>
<DIV> </DIV>
<DIV>转几篇关于中秋的文章,了解下啦...呵呵</DIV>
<DIV> </DIV>
<DIV><STRONG>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STRONG> </DIV>
<DIV><br>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史籍的记载,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IV>
<P><br>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P>
<P><br>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P>
<P><br>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P>
<P><br>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P>
<P><br>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br>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P>
<P><br>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P>
<P><br><STRONG>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STRONG> <br>  </P>
<P>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P>
<P><br>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P>
<P><br>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br>  </P>
<P>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br>  </P>
<P>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br>  </P>
<P>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br>  </P>
<P>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br>  </P>
<P>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P>
<P><STRONG>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STRONG> <br>  </P>
<P>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P>
<P><br><STRONG>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STRONG> <br>  </P>
<P>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br>  </P>
<P>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P>
<P><br><br><STRONG>中秋传说之四——后羿射日</STRONG> <br>  </P>
<P>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br>  </P>
<P>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br>  </P>
<P>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br>  </P>
<P>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br>  </P>
<P>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br>  </P>
<P>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椩记?89年)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椙?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br>  </P>
<P>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P>
<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11:26:31编辑过]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6-10-5 11:14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30 编辑

<P><STRONG>各地中秋节的习俗</STRONG> <br>  </P>
<P>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br>  <br>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 </P>
<P>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br>  <br>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br>  <br>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br>  <br>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br>  <br>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br>  <br>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P>
<P><br><STRONG>赏月</STRONG> <br>  </P>
<P>每逢中秋来临,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赏月谈月也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br>  <br>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P>
<P><br>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P>
<P>  <br>《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P>
<P>  <br>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P>
<P>  <br>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P>
<P><br>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P>
<P>  <br>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P>
<P><br><STRONG>十大赏月佳处</STRONG> </P>
<P><br>1.庐山赏月<br>  <br>奇秀天下的庐山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中秋之夜,在上匡庐赏月也许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庐山素有“清凉世界”、“避暑胜地”等美名,秋日里更是赏红叶的好去处。山上空气清新,森林、花鸟、温泉、飞瀑、峭壁、别墅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闲渡假旅游胜地。庐山含鄱口是观日出的最佳胜景,但其实这里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阳湖上碧波万顷,渔火点点,轻风阵阵。渐渐地,一轮明月从湖那边缓缓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来显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又或走在牯岭镇上,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镀上一层银色的光泽。</P>
<P><br>2.. 黄山邀月<br>  <br>黄山之美是一种多彩而又清纯的美。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将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映衬得愈发苍翠。入夜,盈盈明月轻轻爬上树梢,爬上了山,山雾如轻纱将其笼罩,更显得朦胧皎洁。黄山的月如此纯净,黄山的夜如此静谥,这个时候,无论您是在山路上漫步而行,或是在山上品酒赏月,都将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的世界之中。</P>
<P><br>3. 三峡仰月<br>  <br>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别有一番景致。由于受长江截流前“告别三峡游”口号的影响,许多游客误认为截流后长江水位将上升,景点将被淹没,三峡不能游。事实上,三峡的景点在截流后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这一气势恢宏的景观。月明之夜,在豪华游轮的大型观景台上与三五好友品茗赏月,把酒谈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P>
<P><br>4. 西湖游月<br>  <br>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也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每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P>
<P><br>5. 石湖串月<br>  <br>石湖,离苏州城西南九公里。石湖东面有座九环洞桥,又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这两三天中,石湖里灯船往来如梭、丝竹弦歌声彻夜不绝。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一片清光。</P>
<P><br>6. 象山夜月<br>  <br>在广西桂林象山。象鼻和象身中间有一水月洞,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驶入水月洞,便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还流”的绝妙景观。</P>
<P><br>7. 桨声灯影水乡月<br>  <br>浙江不仅西湖秋月、三潭映月动人,绍兴水乡的月更有一番灵韵。古城绍兴河道纵横、曲水流殇,石桥相连,酒肆林立,其水醉人,景醉人,书法醉人,黄酒醉人,月色更醉人。水乡的月夜灵动飘逸如水墨画,坐着绍兴独有的乌篷船漫游夜的水乡,艄公在船尾用双脚划桨,好像在骑脚踏车,边品尝黄酒、茴香豆,轻棂的月光便顺着矣乃的桨声流淌过来,和着水中倒映的临河白墙青瓦小楼里的灯影,如梦如幻,不由让人猜度月的心事,细读水的情节。在绍兴可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兰亭,游稽山鉴水,咸丰酒店,景如诗画,景含文化,各有情趣。而距绍兴不远的宁波有8月16过中秋的传统,在天一阁上望月,秋月年年望相 似,不知秋月待何人?奉化溪口山水掩映,清幽秀丽。从宁波乘船前往海天佛国普陀山,可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观景象。在潮声音伦中赏月,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P>
<P><br>8. 峨眉山月半抱秋<br>  <br>有“峨眉天下秀”之称的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有山峰相对如峨眉得名。全山纵横200多公里,顶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雄浑秀丽,气象万千,山上寺庙众多,浓荫密布,云雾缭绕。24座古刹依山取势,各具特色。在半山赏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盘,别有一番静劾和奇俏。观方池秋月,波影融融,来水漱玉,去波寻珠。白水秋风,圣积晚钟,双桥清香,灵岩叠翠一处又一处的胜景让人浮想连翩。特别是金顶的“峨眉四绝”——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和沿途可见的峨眉猴群更别有情趣。 下了峨眉山,可游乐山大佛,往距乐山城北23公里的平羌三峡,过奉节,游长江三峡,感受朗月映照下的三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P>
<P><br>9. 洞庭湖月两澄明<br>  <br>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望无际的芦苇摇曳满湖金黄。八百里洞庭烟波澹荡摇空碧,叶叶扁舟弄斜阳。1700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使岳阳楼苍老,日登层楼,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夜上层楼,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潇湘八意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村夕照”都可见到。湖中的小岛君山有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等众多古迹,斑竹、连理竹等竹影婆娑。时间充裕可前往3小时车程距的长沙,游岳麓山,访岳麓书院,看橘子洲的金桔开始熟了,而天心阁古城墙上的月色更有一种古朴苍凉的味道。</P>
<P><br>10. 天野苍茫月无言<br>  <br>甘肃省兰州以南的美丽大草原,贯穿了夏河、碌曲、玛曲、合作等七个省市。这里秋天虽不似夏天那般繁花似锦,但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星星点点,色色相映,营造着甘南无处不飞花的意境。草原与山、河、湖密切相处,藏传佛教古寺点缀期间,更添了些神秘和诱惑。夏河是甘南游的第一站,有“小西藏”之称,拥有世界藏书最多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桑科草原、格桑花草原一个连一个。玛曲的草原也很美,玛曲的黄河又很壮观。黄河流经这里,突然一个加弯,形成了秀美绝伦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之首曲景观。秋夜,半个月亮爬下来,月光洒在黄河岸上连绵不断的峰巅,微风轻轻吹着,如涛低吟,大草原越发安静了,连牧羊犬声也听不到,仿佛万物都已沉入梦乡。明月下黄河洁 丽、沉静,还带着点儿羞涩;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旷、静沓。天苍苍、野茫茫的情结凝聚在天边的草原月色里。碌曲县内有郎 木寺众多寺庙,寺庙高高低低藏在郁郁葱葱的山谷里,经殿金碧辉煌,佛邸、僧房、民宅则是木顶石壁,风情各异天蓝山白,草绿水清的景致好似瑞士风光。</P>
<P><br><STRONG>吃月饼</STRONG> <br>  </P>
<P>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P>
<P>  <br>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P>
<P><STRONG>其它中秋节的习俗</STRONG></P>
<P><br>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P>
<P>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P>
<P>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P>
<P>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P>
<P>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P>
<P>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P>
<P>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P>
<P>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P>
<P>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P>
<P>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P>
<P>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P>
<P>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11:17:02编辑过]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6-10-5 11:15
<P><STRONG>赏月佳对</STRONG> </P>
<P><br>(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P>
<P>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br>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br>注: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P>
<P>(二)上海豫园得月楼联:</P>
<P>楼高但任云飞过<br>池小能将月送来<br>注: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P>
<P>(三)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P>
<P>满地花阴风弄影<br>一亭山色月窥人<br>注: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P>
<P>(四)杭州西湖水月亭联:</P>
<P>水凭冷暖 溪间休寻何处来源 咏曲驻斜晖 湖边风景随人可<br>月自圆缺 亭畔莫问当年初照 举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认我不<br>注: 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P>
<P>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br>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P>
<P>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br>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P>
<P>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br>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P>
<P>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葛亮<br>风送幽香 郁郁畹华梅兰芳</P>
<P><STRONG>中秋诗词</STRONG> </P>
<P><br>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P>
<P>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P>
<P><br>月下独酌<br>李白</P>
<P>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br>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r>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br>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br>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br>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br>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P>
<P>八月十五夜月<br>杜甫</P>
<P>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br>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br>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br>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P>
<P>十五夜望月<br>王建<br>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r>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P>
<P>南斋玩月<br>王昌龄<br>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br>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br>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br>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br>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P>
<P>中秋月<br>苏轼<br>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r>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P>
<P>中秋月<br>齐已<br>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br>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br>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br>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P>
<P>关山月<br>李白<br>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r>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br>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br>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br>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br>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P>
<P>夜思<br>李白<br>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br>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
<P>月夜<br>刘方平<br>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br>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P>
<P>嫦娥<br>李商隐<br>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br>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P>
<P>月夜忆舍弟<br>杜甫<br>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br>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r>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br>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P>
<P>望月怀远<br>张九龄<br>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r>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br>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br>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P>
<P>霜月<br>李商隐<br>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br>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P>
<P>秋宵月下有怀<br>孟浩然<br>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br>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br>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br>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P>
<P>中秋待月<br>陆龟蒙<br>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br>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br>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br>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P>
<P>倪庄中秋<br>元好问<br>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br>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br>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br>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P>
<P>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br>刘禹锡<br>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br>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br>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br>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br>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br>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br>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br>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P>
<P>中秋月<br>晏殊<br>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r>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P>
<P>中秋月<br>苏轼<br>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br>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P>
<P>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br>白居易<br>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br>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br>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br>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P>
<P>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br>皮日休<br>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br>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P>
<P>中秋见月和子由<br>苏轼<br>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br>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br>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br>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br>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br>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br>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br>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br>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br>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br>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br>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br>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br>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P>
<P>中秋登楼望月<br>米芾<br>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br>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P>
<P>明月何皎皎 </P>
<P>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br>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br>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br>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br>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P>
<P>水调歌头<br>苏轼<br>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r>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r>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br>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r>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br>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br>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br>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P>西江月<br>苏轼 <br>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br>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P>
<P>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br>文天祥<br>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P>
<P>满江红.中秋寄远<br>辛弃疾 <br>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br>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br>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br>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br>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br>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br>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br>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P>
<P>秋夜月<br>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br>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br>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br>惹起旧愁无限。</P>
<P>秋蕊香引<br>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br>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br>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br>忍思忆。<br>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br>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P>
<P>长相思<br>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br>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br>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br>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br>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br>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br>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br>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P>
<P>望汉月<br>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br>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br>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br>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P>
<P>鹧鸪天<br>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br>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br>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br>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P>
<P>十二时(秋夜)<br>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br>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br>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br>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br>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br>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br>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br>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br>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br>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P>
<P>念奴娇.中秋对月<br>文征明<br>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br>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br>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br>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br>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br>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br>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br>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P>
<P>秦淮看月记<br>潘之恒</P>
<P>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P>
<P>中秋<br>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br>在我年轻的心中 <br>是否可以原谅你 <br>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br>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P>
<P>蟋蟀停止了吵闹 <br>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br>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br>(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br>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br>听我唱 <br>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br>飞越湖水 <br>飞向那一轮圆月</P>
<P>中秋月</P>
<P>中秋的月亮<br>总是那么惆怅<br>似一洼秋水的悲凉<br>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br> <br>借你纤纤的手<br>剪一缕朦胧月光<br>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br>八月的桂花开始了飘香<br> <br>而我<br>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方向</P>
<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5 11:17:53编辑过]


作者: winnie    时间: 2006-10-5 11:30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7 编辑

<P>小K好厉害喔,这么快就替我们提前做功课了,啵一个~~[em21]</P>
<P>祝坤儿和坤虫们都有一个快乐的中秋节!!!</P>


作者: 逆行列车    时间: 2006-10-5 13:36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8 编辑

<P>中秋快乐!</P>
<P>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了...........</P>


作者: eva    时间: 2006-10-5 15:09
<P>谢谢小K!</P>
<P>祝坤儿和坤虫们中秋节快乐!</P>
<P>[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P>
作者: 真真88    时间: 2006-10-5 20:42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8 编辑

<P>祝坤儿和坤虫们中秋节快乐!</P>


作者: 自言自语    时间: 2006-10-5 20:45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8 编辑

<P>好有心的小K姐![em21]</P>
<P>祝坤儿和所有坤迷们中秋节快乐!全家幸福!</P>


作者: 冰蓝领域    时间: 2006-10-5 20:54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8 编辑

祝福好人中秋快乐、一生平安!


作者: 刺猬    时间: 2006-10-5 21:13
祝福爱坤所有的兄弟姐妹中秋快乐。
作者: loveyf-gc    时间: 2006-10-6 00:11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9 编辑

哇哇长知识,谢谢小K姐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6-10-6 09:57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9 编辑

<STRONG>loveyf-gc你的头像挺有可爱的....呵呵</STRONG>


作者: yali123468    时间: 2006-10-6 19:40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29 编辑

祝坤儿和各位中秋节快乐!!!


作者: 倾听红蔷薇    时间: 2006-10-6 23:56
本帖最后由 苍山雪 于 2016-5-21 10:30 编辑

<P>小KJJ,本来俺也想搞个这样的帖子的,可惜被您抢先拉,呜~~~</P>
<P>哈哈,看来我们是心心相通啊~~</P>
<P>祝福坤及家人安康幸福,也祝福我们所有的坤虫~~</P>


作者: eva    时间: 2006-10-9 08:5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ikico</I>在2006-10-5 11:14:57的发言:</B><BR>
<P>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P></DIV>是呀,不只潮汕地区,我们珠江三角洲这边也是有这样的习俗。中秋前一、两个星期,先把芋头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晒,当中有一个很大的芋头和一堆小芋头,大的表示是父母,小的表示是儿女,喻意一家大小的意思,很有趣的。中秋当天早上将芋头煮熟,和月饼一起拜祖先和菩萨,晚上拜月。




欢迎光临 陈坤论坛 (http://www.ichenk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