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曲非烟 时间: 2008-5-18 19:37
恩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太多说法了,
好象有人一提出质疑就要被骂S
唉
为灾区人民难过
作者: £非你不可 时间: 2008-5-18 20:45
原帖由 饭勺 于 2008-5-18 19:37 发表 
求你在人前发表以上高论的时候别说自己是陈坤的粉丝.
我说的是我个人的意见 我是不是陈坤的粉丝用不着你来定义
作者: 悠蓝百合 时间: 2008-5-18 20:57
标题: 回所有朋友的帖
大家不要为了这点小事斤斤计较,不值得.大家都是一条心的朋友,都是在为灾区的朋友担心.其实事先是作过预测的,但这次的地震没有之前的震前征兆,所以不能怪地震局的预测不准
还有这件事原由和陈坤无关,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把无关紧要的事情牵扯进来.这样会招徕误会的.
[ 本帖最后由 悠蓝百合 于 2008-5-20 20:59 编辑 ]
作者: kikico 时间: 2008-5-18 21:00
大灾当前,大家都冷静点啊。。。。
不可的心情可以理解,表达是激烈了一点,好好指出来就行了。
饭勺同学也不用提什么陈坤粉丝的问题。
就算是坤迷,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呀。。。呵呵。。。
当下最重要的事是赈灾,大家相互理解一下哈。:handshake
这个贴子暂时先锁了。
谢谢大家理解。。。。。
作者: 悠蓝百合 时间: 2008-5-20 23:35
标题: 蟾蜍过街并非地震前兆
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城方正说,截止20日11时,汶川8级地震共发生余震7千多次;余震区是沿北东向展布的龙门山断裂带,这一狭长区域长度约300公里,主要是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这一带,成都市等地区未在余震区范围内。据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讯,四川巴中、乐山、达州等地出现的泉水变浑、稻田冒泡、蟾蜍过街等现象,是地震发生后的震后效应,而非发生地震的前兆。
作者: Rachelle 时间: 2008-5-20 23:45
真的好多次余震的
嚇死人的
作者: 曲非烟 时间: 2008-5-21 00:01
不好说
作者: Rachelle 时间: 2008-5-21 00:03
剛看新聞
死亡人數將近4萬人了
作者: 悠蓝百合 时间: 2008-5-21 00:38
标题: 世界都是四川人——中国哀恸感动全球
CNN在中国举国默哀3分钟后,发表了题为《情感在中国举国默哀中流淌》的报道。
文章中说:“在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数千百姓的情感在哀悼活动得到了宣泄。在180秒的哀悼活动结束后,他们高喊着支持灾区的口号。CNN现场记者口述说:“在静默的那一刻,所有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些人哭泣着……他们对如此多人的遇难感到难以置信和震惊。”
美联社19日14时31分就发出了快讯,并注意到这里“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为国家领导人以外的人实行全国性的哀悼”。
洛杉矶时报将之称为“越来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向民众提供精神安慰和国家支持。”
德新社等都解读出“设立哀悼日顺应民心民意,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万众一心救灾重建家园的心。”
新华社在评论中说:“三分钟默哀,是送行也是壮行;送别不幸的生命,也送别灾难和悲伤;凝聚起民族无穷的力量,气壮山河地继续前行!正如一家国外媒体所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说:“救援还在继续,挑战仍然在眼前。愿全民哀悼凝聚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顽强信念,用我们的不屈斗志和实际行动激励国人,告慰逝者——“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南方都市报在评论中说:“国家哀悼日让我们感受到源自国族共同体的内心抚慰和沉痛表达。面对死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于更顽强的生命联合。当国家不再拒斥表达普通公民的情感,当文明置于最宽广坚实的人性之上,我们也必能礼尽劫难而入煌煌现代之林。”
作者: Rachelle 时间: 2008-5-21 00:50
傷心難過的:'(
作者: alice8172 时间: 2008-5-21 10:09
難過!!!!!!!!1:'(
作者: 幽篁听箫 时间: 2008-5-21 15:40
这次地震,不仅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众志成城!
作者: 哑哑 时间: 2008-5-21 15:43
全世界为这场灾难动容,中华民族是压不垮的.汶川加油,中国加油!这几天说得最多,喊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中国不哭!!
作者: blue_angel_12 时间: 2008-5-21 15:51
我們大家都是四川人﹐都是中國人。。。
作者: 坤燕 时间: 2008-5-21 21:07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
欢迎光临 陈坤论坛 (http://www.ichenk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