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坤影视资讯 | 陈坤音乐资讯 | 陈坤生活资讯 | 陈坤其它资讯 | CHEN KUN NEWS IN English | (繁體中文)
陈坤“生死书”相伴八年
日期:2006-8-18 发布者:寒山  阅读:1675
  推荐资讯

陈坤雷人造型
陈坤新专辑人气旺 试...
Chen Kun B...
Brief Intr...
陈坤复古造型亮相上海...
[封面人物]佛性陈坤
陈坤一副导演相 看别...
陈坤宫廷造型登《BQ...
陈坤:票房过两亿电影...
陈坤:我这十年……

  阅读排行

组图:CJ中国电影节...
陈坤献歌中博会 精彩...
陈坤魅力眼神无可抵挡...
陈坤全国歌友会重庆启...
周迅:陈坤黄磊只是好...
影迷为星狂
Brief Intr...
2004.11.29...
陈坤有恋母情结
陈坤募得千万善款


在GOOGLE上搜索陈坤,会发现很多雷同的信息:知名的青年演员,影视歌三栖明星,少年时经历磨难……就在即将放弃寻找更多的时候,我进到了一个黑色背景的网站,版主喜欢自娱自乐播音,他的声音不疾不缓地透过空气打在我的耳膜上:下面我们介绍一本书,一本陈坤喜欢的《西藏生死之书》。

  那一刻,我隐隐感到我找到了一把可以开启陈坤心灵的钥匙。

缘分从这本书开始

  的确,面前的陈坤一点都没有让我失望。“《西藏生死之书》,那是我最爱的一本书,从1998年发现至今,它已经整整陪着我8年的时间了,我看了10遍,每一次都是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很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这是可以陪我一辈子的书。”

  陈坤说这段话的时候,声音抑扬顿挫,我记住了他灯光下严肃的表情。

  《西藏生死之书》是一本关于帮助人们如何认识死亡的书,也可以说是讲述对死者临终关怀的书。它更深的内涵是:当人学会面对死亡的时候,也就开始学会知道该对现在的生活抱有怎样的心态。

  有的时候,一本书的发现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陈坤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中发现它的。

  199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陈坤还没毕业,同班同学兼好朋友赵薇正在拍《还珠格格》,帮她搬行李的时候,一本书从一堆行李中掉了出来。也许,这就是缘分,陈坤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赵薇不假思索地送给了他。

  之后,他买过很多本《西藏生死之书》,送给身边与之有缘分的朋友,而唯独这本从赵薇那里讨来的书是不能送人的。他说,因为记录下很多他读书时的心情、感动,有一次在拍《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过程中,看到一朵特别美丽的花,就把它夹在了书里,那本书后来夹了很多这样的干花,每次读的时候,看到这些,就能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感受。可以说,这本书成了陈坤的心情收容站,沉甸甸的,已不再只是书的分量。

  “你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中国人有两个字叫‘舍得’。很久以来,我们把‘舍得’当成一个词来看,其实舍与得是单独存在的,我们面对恐惧,面对工作机会,面对财富时,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争取,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躲得过失去的那一瞬间。而这本书教给我们的就是:失去了又怎么样?人最大的失去不是工作,不是财富,而是生命,当你坦然面对、幸福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可超越的呢?”

  于是乎,在不断地饰演一个又一个角色、一遍又一遍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陈坤对“时间”有了他自己的感悟:时间,在我们的生命里是不能太快被使用的。很多人把时间看得太少,于是越来越加快节奏、速度,可是,我们同时失去的是时间所带来的另一个层面的东西。陈坤说他现在要学会的是如何慢慢使用时间,既不会把时间看得特别多,也不会看得特别少,把它看得很淡然,相信它的存在,尽可能利用好,这是这本书真正告诉他的道理。

通过读书,“矫枉过正”般地放松

  看过陈坤做客《艺术人生》的那一期节目,记住了他刚刚上台时的拘谨和慢慢放松下来的神情,那一期的节目里,他的欢笑和泪水都很多,打动人们的已经不再是浮在他俊秀脸庞上的忧郁,观众们听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

  之后,虽然有人对如此年轻的陈坤是否有资格谈论“人生”颇存争议,而央视的制片人王峥坚定地认为很多艺术家最有爆发力的时候都是年轻的时候,她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时代决定了思想。”

  陈坤从中学的时候开始唱歌,那时候因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他必须挣钱贴补家用。于是就白天上课,晚上去夜总会唱歌。陈坤是重庆人,可以说,那时候他把重庆的酒吧都唱遍了。后来教他唱歌的老师首肯他的实力,帮助推荐他进入了东方歌舞团。也因此,陈坤来到了北京。那时候的陈坤性格很自闭,曾经几个月都没有踏出歌舞团的大院一步。

  之前从没有想过做演员的陈坤,起因是陪朋友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朋友鼓励他也报名,并替他垫上了报名费。结果朋友落选他却考上了,正是这个偶然的机遇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而陈坤坦言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原因却是出于生存问题的考虑。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的 8年里,也是性格的原因,陈坤害怕过、胆怯过、不自信过……赵宝刚曾形容陈坤骨子里有一种难以驾驭的反叛,反叛中带忧郁,忧郁中带纯真,陈坤也说:“有时候我安静、内向,有时也有很外在的表现,比如极怒,极高兴。我经常通过演戏来矫枉过正,让自己成为有意思的人,但角色中悲观的色彩我不会保留,生活本来已经很复杂了,我潜意识里也有忧郁的一面,所以不能再从角色中把它拿回来。”陈坤说他的那个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总是在较劲,以前是外在赢得多,太看重别人的看法、评论和指责,约束着自己。而现在坐在我面前的陈坤,心态很好:“我陈坤现在没有这样的智慧,没有厚度,那我就做我该做的事请,做人要坦白,当我开始从容面对自己的时候,反而很轻松了。”

  陈坤真的很轻松,去年他只接拍了两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去年本是应该加快步骤的一年,可是他觉得自己累了,于是停顿下来,喘口气。“我很感谢‘演员’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各种名利,可是当我发现我执著在这方面时,我就会不自觉产生留恋,这种留恋就会强迫我加快步骤。但实际上,我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过程。”

  所以陈坤开始学习怎样享受过程,或者说,在过程里充实那个内在的自我。

  “我现在慢慢地开始学会说脏话了,因为以前我不敢说,有的时候迫切得想骂人,可是不知道怎么骂,我现在正在学。”说这话时,陈坤笑言自己有种“矫枉过正”的放松,他说这也是受《西藏生死之书》的影响:如果自己还没有达到所谓的境界,就不必苛求自己的境界究竟要有多高,随性而为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哲理。

好书带来气场的改变

  陈坤1995年开始信佛,从那时起,他读的书大多都和宗教学、心理学有关系。

  陈坤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成长过程里,他一直都很敏锐地反省着生活的点滴,通过写日记,可以记录下时间在身上留下的痕迹。在拍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国歌》的时候,陈坤说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住在上海一个很破的招待所里,没有钱,没戏拍的日子里,就打坐、看书。他住的房间是一间非常吵、非常破的路边的房间,可是在陈坤准备离开的时候,很多到过他房间的人都感到了那里的安静和温暖。

  陈坤说,这就是看这些书带给他的改变,不仅是对待生命态度的改变,还有人的气场的改变。他认为,真正爱看书的人,最终会通过读书,而跳出书里的内容,用书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视角,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而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获取知识而读书的人,最后只能成为书的奴隶,同时也丧失了读书的真正意义。

  采访的那天,陈坤的第二张唱片已经制作完成。他建议我一定要去听听,看看歌词,可能不会那么上口,那么流行,可是那是陈坤的风格。他强调这是时间在他身上发挥的作用:“当我开始慢慢成长的时候,我的作品也好,我的行为也好,我的气场也好,它们传达着时间累积在我身上该有的东西。”

“拧吧”的一代

   今年步入而立之年的陈坤,可以说达到了一个人生命中的临界点。

  “会不会对30岁这个年龄很敏感?”

  “不会,我特别期待我快一点长大,我是一个慢熟的人,我一直期待我能赶快开窍。我的生活里没有太多经历,一直在演戏,我害怕我的资源不够拿,拿光了就没有了。所以,我希望赶快长大,我不怕老,我在等待老。”

  陈坤说他在自己的那个临界点来临的时候,几乎是没什么感觉的,有两个原因,一是从 1995年就开始信佛,二是他一直强调的是里面的那个自我。出道这些年来,他知道自己更多是因为外表的原因,吸引了太多的目光。而他强调的内在,正在随着时间越来越强大。陈坤甚至在生日那天对自己说:“ 30岁了,不错呀。”

“也许男人更希望面对自己 30岁的到来。像我,就有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我不希望总被别人说成是偶像脸,所以我希望皱纹赶快来,我在等着变老的那个时刻。容貌总会老去,总会有新的更好看的面孔出现,如果想多工作几年,多演几个角色,就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演员该做的事。”

  那个时刻,一个人究竟会有多大的魅力,时间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在聊天的过程里,同为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有了越来越多契合的话题:喜欢纸质读物,不习惯网上阅读;内心敏感,感情矛盾而内敛;注重内在修养,却脱离不了对外在物质的关注……

  陈坤突然问我:“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是最‘拧吧’的一代?”

  我点头,顺着他的思路继续听下去:“我们这一代,从内心深处很希望自己是有质感、有厚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敬佩传统,可是同时,我们接受着时髦的东西摈弃着过去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作用。两种自相矛盾的心态经常会出现在内心深处。”

  “我以前演戏,演着演着,突然不知道该怎么演了,越拧吧自己,越不会演。后来开始唱歌,我发现每次唱歌进步之前,都有一段时间是不会唱歌的。然后,突然有一天,一张嘴、一动表情,竟然比以前好了很多。我相信人是会开窍的,而且开窍会发生在很多的时间段上,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谁也省略不掉。”

  于是,这段聊天变得很有趣我们已经不再是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他在身体力行地劝导我如何不再“拧吧”自己,仿佛是一场上世纪 70年代人的经验交流。那一刻,陈坤在我眼中没有一点名人的光辉。

  30岁的临界点,陈坤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会勇敢地接受别人的鼓励,也会勇敢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勇敢”二字用得非常形象,因为“闻过则喜”是对内心的绝对挑战。


©2004-2024 ICHENKU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