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 | 像雾像雨又像风 |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 金粉世家 | 别了,温哥华 | 鸳鸯蝴蝶 | 风雨西关 | 理发师 | 争霸传奇 | 云水谣 | | 新不了情 | 花花型警 | 画皮 | 建国大业 | 故梦 | 花木兰 | 非你不可 |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 让子弹飞 | 肩上蝶 | 龙门飞甲 | 钱学森 | 幸福额度 | 画皮Ⅱ | 过界 | 钟馗伏魔:雪妖魔灵 | 鬼吹灯之寻龙诀 | 火锅英雄 | 脱身 | 天盛长歌 | 侍神令 | (繁體中文)



更多剧照...


《肩上蝶》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奇特的岛屿,所有事物的诡异消失,都可能受历着某种未知的魔力,但让年轻科学家严国(陈坤)几乎崩溃的是,神秘植物开花的一刹那,他却忽然昏厥,而女友宝宝(江一燕)也突然消失。这一切打破了小岛的安宁,也让一直暗恋严国的白兰(桂纶镁)日渐忧虑,却无法走进他为宝宝而封锁的内心。就在此时,女记者杨霖(梁咏琪)的突然到访,却告知了他们更可怕的“危机”,一场科学之战悄然侵袭着严国的世界,但他浑然不知,真正挽救一切的,却是那只一直陪伴在他左右的神秘蝴蝶,和她所经历的奇异之军!

  有一种魔力,它穿越彼此、穿越时空、甚至穿越生灵,只为那深刻于灵魂的爱恋。(来源:无)

相关评论:《肩上蝶》:张之亮的代表作 (作者:梁赞师傅)
    张之亮很幸运。他拍到了他迄今为止最个人化、表述最完整充分、刻画最精致细腻、各部门配合也非常落力的作品。且不论他心有多高,才有多大,一位导演一生能得到这样一次机会,来拍出他心目中的那部电影,那么,这辈子也没白当导演一回。

有个提法,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出来的。说是“文张武徐”。平心而论,张之亮的作品,固不乏自家特色,有很重的人文气息,却也容易被“人文”二字所囿,显得温婉、谨慎、瞻顾,一部作品里,往往理、意要胜过才、趣,且不时会露出刻板和空疏的毛病——总之,无论深度、力度、实现程度,抑或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徐克,张之亮都要输了一筹。

但反过来,也因其的谨慎稳重,不像徐克那般天马行空逞才使气,张之亮的作品从来都水准可期,不会大起大落。

因为这个原因,之前从上海电影节传出来风波,说张之亮坑了投资方几千万,结果出来的是一部大烂片,以致在展映上都不敢拿出来丢人,对这种说法,我一点也不相信。本身逻辑就有问题。电影工业的运转,本来就是各方面互相角力、互相制衡的结果。创作者从来有创作者的立场,投资者从来有投资者的立场,这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投资拍电影不是做慈善,投资者因为缺乏经验或能力,以及在他自身立场上该有的预见性和判断性,而制衡不住创作者(以致创作者获得了工业体系下难得的创作自由度和一般文艺片少有的资金上的充足支持),作了不成熟的投资,这本身就是千千万万个正常的商业行为当中的一例,做什么要归罪于创作者,且要一帮八竿子打不着的所谓影评人出来替投资人喊冤?——更重要的,这和电影本身的质量如何,又有什么关系?

一部电影的好与不好,永远只能靠电影本身说话。

可这话本身就是模糊的。因为,它即使说了话,你会不会去听,又听不听得到,一样是一个问题。

我的朋友里面,如果有人读了一本书而觉得反感,他会倾向于说“它说的是什么呀!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话;同样,如果他不喜欢一幅画,他也会说:“我一点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但如果是电影,他通常会用一种更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个大烂片!”——这就是区别。书,在很多人心目当中,总归还是个有档次的东西;画,无论你懂与不懂,也总象是个艺术品,敬畏感多少总是有的。只有电影。电影的门槛太低了,它TMD根本就是个低档货,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站到它上面,用“烂片”这样的字眼来代替“不喜欢”,就好象用一张电影票就可以买到它的所有权,然后可以任凭自己的好恶来将他撕得粉碎一样。

这个区别,是从电影自身的矛盾里来的。

别的艺术,比如画画,比如写歌,只要你会,哪怕你身无分文,一张画、一首歌也可以被创作出来。但电影不可以(仅有的几个例外对于其常态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也是一样。诗,可以只为一个人而写。但电影很难。假设一部电影的成本是500万,50元一张票(这里就简而言之,并不放到实际的电影商业运作环境里去讨论了),那么要10万人肯买票,电影才能收回成本。所以电影一定要迎合观众,不然它会死掉。说电影是艺术,等于是一句废话。艺术之外,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它的工业性。这是其他所有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是电影独有的。电影的个性来源于其内在的艺术性与工业性的矛盾。如果说电影“贱”,那么这个贱是它天生的。

——但从来不是贱到连起码的尊重也不配有!

观众观看一部电影之前的期待和想象,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对这部电影的观感。但现在的一个很显著的情形是,有不少观众并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欣赏者的位置上,而直接以某些(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来作为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一面是自我封闭,一面是想象力匮乏,拒绝接受事先未曾预料到的东西,拒绝接受自己眼界以外的东西,并且自动地把它们归到错误的那一类里而加以嘲笑。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从来不存在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好电影”的标准。电影要比我们以为的复杂得多。一定要形容电影的话,它其实更像是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故事、结构、风格、影像、美术、奇观的场面……任何一个面都是客,任何一个面也都可以作为主,任何一个面都可以成为基座,在那上面衍生出一部独特的电影。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话误人多矣。从评论角度上说,这句话重要的一个后遗症就是纯粹把电影当做戏剧的影像化,只知道一味从文学上、故事上、人物上、结构上去考察。很多人喜欢说:“啊!这个结局我早猜到了——烂片!”如果这是一部以故事为卖点的电影,这样说或许还有些道理。但如果不是呢?要不然,每个人一生出来就是要死的,活着又干什么呢?

电影对于故事的依赖,其实远比我们所以为的要小。是我们——观众——的观赏习惯强制着它这样做。电影的真正的本,是创作者对其整体艺术风格的综合设计(亦即下文所谓的“仁”)。电影本来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而我们是拴在电影底下的秤砣。是我们决定了电影能飞得多高。

对观众来说,“喜欢”与“不喜欢”一部电影,是个人的,但对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的评价不是!创作者求仁得仁,他是否通过他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那个“仁”,才是评价一部电影得失成败的标准。

一不留神写了很多题外话。说回到《肩上蝶》。

《肩上蝶》是我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华语片。

它不讨好。作为一部文艺片,它一点也不深邃(张之亮也从来不是一个以深邃见长的导演),要讲的东西很浅白,而且过于理想化甚至理念化,就像电影里浓墨重彩表现的那个温室一样,它只能生长在那里面,一暴露在室外就无法存活。它所信仰的感情干净得不合时宜。要知道,对于我们这一代观众来说,非但两只脚是紧紧踩在地上的,且连半个身子都已经入了土了呢!

——但张之亮相信。

其实道理不在深。中国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名人名言多如牛毛,无论说什么话,持怎样的观点,只要想驳,一定能从老祖宗那儿找到高深莫测的话来驳倒他。可转过天来,别人也拿这句话说你自己呢?不要慌,只要肯找,你一定又能找到另一条妙语,把昨天的你驳得体无完肤。——道理深,不难;信,很难。

张之亮很相信。

《肩上蝶》的故事很平淡,信息量也不大,通篇都是小小的生活点滴,刻画的是张之亮心目中的感情的真谛:专注、深情、坚守、博爱。但张之亮将其处理得非常饱满和立体。陈坤的药用植物学家的身份在电影里不是平白设置的,正是从这一点上,张之亮打通小我和大自然之间的界限,让他的“爱情观”得以通篇互相照应,互相生发,运转自如,气韵浑成。

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不相信,他绝对营造不出那样一个结合了童话和真实,如幻若真且并行不悖,意在境先,美得几乎要令人窒息的世界。

讲一个道理容易,凭空打造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极难。它需要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自然地结合人的世界和昆虫的世界,美,且要达到一种融洽而微妙的平衡。这个世界,不是张之亮要讲的道理的外包装,没有这个世界,这部电影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成立。张之亮所信仰的“爱”,不是通过这个世界传达出来的,它就是这个世界本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就是张之亮在《肩上蝶》里全力想要实现的那个“仁”。

看完电影的时候,朋友讲了句话,我深表赞同。他说:“如果《肩上蝶》是一部动画而不是真人电影的话,那么,观众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了。”

是的,如果《肩上蝶》是一部动画片,它的气质会很象吉卜力出品的电影:干净,纯粹,以及恰到好处的想象力。它的难度会降低,人的世界和纯CG动画制作出来的昆虫世界的融为一体远没有象现在那样艰难。更重要的是,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于接受之初,会先有了一个明确的模板以知道他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而不象现在……

但张之亮要做的,偏就是现在这样的一部《肩上蝶》。

这种在真人影像里求超绝意境的事,徐克干过(从这个角度说,“文张武徐”并称还是有道理的),那就是2001年的《蜀山》,电影画面瑰奇绚丽,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却有些“只见仙界不见人”;彭氏兄弟的《风云Ⅱ》干过,一样难逃“人役于技”之讥;到张之亮,是第三次。

(所以我要再说一遍:张之亮是幸运的。以商业片中都罕有的手笔,来帮助实现一部文艺片里的奇思妙想,这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肩上蝶》里渲染的不是仙界,更没有什么武侠,这让它看上去似乎要比那两部容易些——或者反而更难。它没有什么神仙妖魔、洞天仙境可以借助,它所有的,只是人。陈坤所扮演的植物学家的生活太平淡了,比之一眼可以看到的昆虫和蝴蝶的世界,它很容易让人忽视掉创作者在这上面做出的卓绝的努力。但其实,这才是更应该让人激赏的部分。独具匠心的美术设计、斑斓而浪漫的色彩、苦心孤诣但又特意抹去棱角的光与影的运用,令得它拍的是现实,但在在都与真实的现实拉开距离,以营造出一种由平淡而绚烂,再经绚烂之极又复归于平淡的艺术的世界。

可以说,对张之亮而言,他所要表达的内核,从来没有象《肩上蝶》里那样的神采奕奕过。他是一个很有人文气的导演,坚持与怀念的,很多也是存在在过去的东西,这使得当他的镜头面对现实的世界的时候,常常免不了隔膜,免不了纠缠在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力不从心,免不了些些古板甚至陈旧的味道,免不了一种不合时宜的书生气。但这在《肩上蝶》里统统不存在。因为连这个世界都是他自造的,一切都如鱼得水,一切都自然妥帖……

不需要去猜测,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里,《肩上蝶》是不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美术、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等等奖项的有力竞争者;能拍到这部影片,就已经是张之亮的幸运了。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张之亮生平的最佳作品很可能是《笼民》;但如果让张之亮自己选——

一定是《肩上蝶》。

一定是。

国歌 | 像雾像雨又像风 |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 金粉世家 | 别了,温哥华 | 鸳鸯蝴蝶 | 风雨西关 | 理发师 | 争霸传奇 | 云水谣 | | 新不了情 | 花花型警 | 画皮 | 建国大业 | 故梦 | 花木兰 | 非你不可 |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 让子弹飞 | 肩上蝶 | 龙门飞甲 | 钱学森 | 幸福额度 | 画皮Ⅱ | 过界 | 钟馗伏魔:雪妖魔灵 | 鬼吹灯之寻龙诀 | 火锅英雄 | 脱身 | 天盛长歌 | 侍神令

©2004-2024 ICHENKU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