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陈坤
 
目前位置:首页 我说我的 我说我的→ 行者陈坤
行者陈坤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1日 出处:《达人志》2011年12月号 总第93期 作者:ckfans 阅读次数:1723          (繁體中文) (双击自动滚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1_11_0801.jpg

2011_11_0802.jpg

2011_11_0803.jpg

2011_11_0804.jpg

2011_11_0805.jpg

2011_11_0806.jpg

2011_11_0807.jpg

2011_11_0808.jpg

2011_11_0809.jpg

2011_11_0810.jpg

2011_11_0811.jpg

2011_11_0812.jpg

编者首卷语:活好当下

这一期我们为陈坤拍了两个封面,不妨理解为这是一个人的两面。如若一个人想看清楚自己,很多时候大可以用自己的两面互为镜子。这期的封面图片,一张是大家都熟悉的陈坤,优雅帅气;一张是流泪的陈坤,优郁而感伤。

陈坤首次把他流着眼泪的照片呈现给一本杂志的封面,修图师起初不知大家用意,“好心”地在后期把眼泪擦掉了,大概他想不通为什么一个明星会把他流着泪的照片用作封面。这张图片拍摄于“行走的力量” 刚刚在西藏徒步结束的第二天,拍摄的头晚,坤儿问,这次封面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说,在封面拍摄的时候把你的两面都展示给读者吧,尽可以演场内心戏。

“行走的力量” ,坤儿做得很用心,他是个苛于追求完美的人,因此,把一个历时近一年的活动按照他的标准做完,对于他和他周围的工作人员都会是一场“折磨” 。上天是乐于帮助那些用心做事情的人的,因此,坤儿做“行走的力量” 的幸运一面是,他一路上都能碰到好人的援助。所以,这一程并不寂寞,一路走一路捡拾,留存到未来,都是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的好素材。

起初,是没有太多人看好“行走的力量” 的,大众更喜欢或者习惯认为这是一场明星作秀,不能怪谁,这就是今天我们这个世俗社会大家第一时间评判一件事的方式。但如果,这真是一场明星作秀的话,那大家大可以欢迎更多的明星来做这样的一场秀。从两千候选者中挑选10名大学生,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徒步240公里,沿途捐助盲童学校及在风景区捡拾垃圾……陈坤走过了这过程的每一步。当然,和很多感人事迹比,这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明星从社会上获得了很多,适当回馈社会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我仍要为他鼓掌,或者只为他做这件事情的初衷。陈坤说,物质的丰富让人们浮躁,我想让人们通过行走的方式来认清自己,通过行走获得正面能量,明白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甚至是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次,他选择了带领大学生去做行走这件事。2012年,陈坤还要带人去行走,他不希望大家给这件事情扣一个过于大的公益的帽子,于他而言,这就是一次心灵的静修,与众人分享的一次静修。而目的仅仅是,给这个社会传递出一些生活方式层面的正能量。

2012马上就要到了,很多人踌躇满志地筹划着未来,也有很多人津津有味地八卦着关于2012的种种揣测。我不是预言家,无法告诉大家未来的发展走向。玛雅人的预言,也不晓得有几分准确,可以感受得到的是当土耳其发生地震、泰国被洪水淹没后,已经有太多人乐于传播玛雅人这个恐怖的预言了。当然,2012的确有可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年度,但是只要是地球还在旋转,我们都要努力生活,不是吗?既然,未来并不可控,那么不如活好当下,让每一天都更加精彩!

2012即将到来,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如何规划的呢?不如,翻看本期的大专题!

==============

编辑:寇博   视觉统筹:焦森
摄影:许闯   摄影助理:王海森    化妆、发型:张梦音(东田造型)
文字:尔多   服装协调:李黎
特别鸣谢:色拉寺

行者陈坤 The Walker

如何抵达一片梦境的高原?陈坤决定用行走。

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第三极”,是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一路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就把所有的外来者轻松地隔离了。陈坤知道,这是去向一个陌生的地方,甚至更多的是出现在别人的梦想里,日常生活的反面,它高高地屹立着,神圣到只剩下仰望。

这一段路上的行程,他带着1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11天时间里,跋山涉水,真正用脚步来丈量大地,发现内心的能量。他在一条河边梳洗完毕,收拾起夜宿的帐篷,太阳出来了,雪山在远处,精神的丰碑,让人举目仰止。回首再看,世界何其渺小。

大小 从演员到社会个体

曾经有一个媒体颁奖给陈坤,他被评选为“青年领袖”。当然这个奖项跟演戏无关,反而是拿掉表演成分的奖项。陈坤知道自己到了能够担负起责任的时候,帮助别人。

先做人,再做有用的人。陈坤是个演员,他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他更明白,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够到达别人内心。我们没有必要去一一列举陈坤详释过的角色,参演过的作品,极高的辨识度和广受赞誉的演技让人们都认识到他是一个实力演员。

演别人还是演自己,这是一个圈套。做不了更好的自己,如何去驾驭一个角色?皮相的表演我们看得太多了,但是又有多少表演能够唤醒内心的那个自己,真正地释放呢?陈坤可以把这些奖杯都放在一边。在他看来,有比演技好坏更重要的东西。“我说的是做人的责任感。当我心里怀着这种责任感的时候,我相信自己塑造的角色没有理由不精彩。”

给陈坤做过访问的记者,都会惊讶于他在每次访谈中流露出的坦率。他坦言自己以前力量太小,也不够成熟。自费办公益活动,为公益做影展,写歌填词,他与men’s uno联合发起“行走的力量”,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做公益活动需要很大决心,” 他坦陈,“我身为演员,能够深入体会到焦躁带来的不愉快,所以更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行走过程中跟自己对话的感受,带回属于自己心灵的礼物,也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这一次,再次来到西藏,天空辽阔,蓝得深不见底。陈坤要和10个年轻人一起,跟自己对话,发觉自己身体原有的能量。

“行走是能让人内心安静和平静下来的方式”。佛教中,行走意味着修行,是力量的外化。“我渴望上路。”
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里这样写。在路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遭遇问题、挫折、沮丧、与人沟通,没有路就处处是路,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很多东西在重新凝结。

在行走中,陈坤不再是一个演员,而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个体。他和几个年轻人走过的山路并不宽敞,甚至无路可走,但是草甸与天空之间,有着一种自古天成的大气与平和。天地之大美,隽永而唯一,人是渺小的,所谓的征服与慾望都会在这里一败涂地。天地之灵,有资格接受所有人的敬仰与膜拜。

内外 往返于两个平行的宇宙

陈坤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它平行于外在的宇宙,达到某种平衡。自我是那么迷人,活在内心里,但恰恰是这个自我,困住了我们。

陈坤说他人生里大部分时间是被挫折的。而这种挫折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自己的内心。曾经的他会纠结于一场戏里一个镜头前自己的表现,也在意在别人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里自己是什么重量什么位置。他说这是自卑的一种。

如何抵御内心里的那个自己,这同样是一种修为和能力。或者在这里,我们换一个词,和解。自己和自己和解,然后敞开内心,让内外两个宇宙相互呼应,激发出积极的力量。

当初演完《画皮》的时候,陈坤觉得自己的戏分不够多。冷静下来后明白,配角不会因为戏分不够就有理由演得不好。所以在《建国大业》蒋经国的角色里,陈坤用不多的镜头收获了更多的好评,“因为你用心了。”

而在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中,陈坤呈现了更大的突破,他首次饰演了一个性格极端的反派角色。很难想象,一个原本充盈着书卷气的小生,在文艺的背景中谈情说爱,如今却突然乖张暴戾起来,在刀光剑影中杀红了眼。戏路上的改变实在太过明显,以至于遇到陈坤的人总想问问他,是否因为岁月增长而想摆脱“花瓶美男” 的头衔,又或者试图以出位的角色来吸引眼球?但陈坤却不以为意,他甚至认为接演这些角色只是演员生涯中必经的过程:“这是一种尝试,同样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改一个类型的角色,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开发。”正因为带着学习的态度去饰演每一个角色,在改变之处也并不存在任何不适应,“原先设想进入角色会更艰难,实际中比设想的状态要更好。”

每个人的内心都很奇妙,里面保存着记忆、梦魇、纯真、理想、禁锢、睡眠……陈坤说,在时间面前,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纯结和纯情的一部分,不管年纪如何。就像他永远记得,重庆下横街——那是少年陈坤家门口的一条小街,旁边是小河,那里有着少年简单的快乐。

小时候,他住在外婆家,每次要去妈妈那里,都要走一个小时。那时候没有车,沿着山坡走。陈坤在路上自己给自编故事。徒步这件事情就这样渐渐成了他和自己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让自己变得平静的最好方法。

从小到大,陈坤在对抗中长大。小时候父母离异,在没有父亲的环境里长大。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一件事证明。证明自己能够活得更像想要的那个自己。但是有一天,他发现他无须为了谁去证明什么而去做什么。他感到了满足与镇定。“内心的强大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年纪小时也曾急着追求,也逃避害怕失败与挫折,也不太会宽恕自己,一个目标做不到就会埋怨自己,无形之间给自己增加负担。” 陈坤说。

陈坤一行人走过古刹,走过湖泊。站在山前,或者站在静脉一样的山路上,静心观察一切,耹听溪流的声音,抚摸刻满经文的玛尼石,呼吸着草和泥土的气味,有些时候觉得,永恒也就这样了,长远而简单,走了一个圈,欲望的终点是单纯。

在行走中,人的感情是开放的。整个藏区富有自然与精神的浓重色彩,时刻能够感觉到神灵也在这片疆域上漫游。太多的人说要去西藏,有多少人是想去征服这个高度?又有多少人是为了用现代文明的器材切割几个肉眼能看见的画面?或者是换了一个地方躺在酒店洁白的床单上……这一切,都不是能够附加于内心的行走的,附庸的同时也浪费了一片天人合一的壮丽美景。

“这一次我们选择在西藏进行高海拔徒步,是希望通过行走,通过这种特别的外部环境能够启发我们的心灵。这11天,我只洗了一次澡,身上都臭烘烘的,但是心里特敞亮。西藏行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继续行走下去。” 陈坤说,他的皮肤因为高原的紫外线而镀上了太阳的颜色。

强弱 一个男人的两端

在路上,我们看见两个陈坤,一个坚强,一个脆弱。

强与弱,在《周易》里,用刚强、柔弱之思想解释世界万物,认为天为阳物,地为阴物,阳的本性为刚,阴的本性为柔,人的本性也是如此。而后这一概念贯穿至整个中国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中去。坚强刚健,是生命坚强有力的表现,是《周易》中的“中正”、“纯粹”,孟子所说的毫无畏惧的“至大至刚”,《文心雕龙》中的“气”。这就是一种大气和壮丽,充满行动力和正义感。可从来没有鄙薄温顺柔和。相反,它是使事物处于宁静、平和、柔顺的静态的力量,呈现一种幽谧、柔婉的态势以及自由和豁达。况且两者相生,也会相互转化。所以,我们看见的两个陈坤又都是同一个人。

压力与生存的话题是危险的,但不算无趣。每个人都有过那种压迫感。抗压与坚强的口号,可以与软弱划清界限,树立崇高感,表明价值取向,更可以以“上进” 的态度取悦众人,展现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类似娱乐。更何况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男人怎能脆弱?人们扳直了腰杆,站着说脆弱的反面教材很多,包括春秋时候的管仲——每当打仗时他就当逃兵。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被耻笑了多年,因为人们不知道他逃跑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这如何权衡?

所以必须感谢造物主。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绝对坚强和充满着奋进力量的人——若处处都是诸葛亮,那简直太可怕了,世界一定比现在更不安宁。幸好除了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各种“栋梁”,“人物” 之外,还有一个个用自己内心真实生活的人。

在路上驻足,陈坤和一群年轻人也会感到软弱,人类的生命如此渺小,但是在路上,更重要的是生命与生命的支撑。这样的力量,超越了自然,值得悲悯。“年轻人不要那么去赶时间,不要强化你的负面情绪,正面的东西不是花钱买得到的,比如行走,慢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快乐,坚强。” 陈坤说。

城市之外,这样一段旅途让人成为自己的承受者与感受者,打开了内心通往自然的一个频道,意志、坚持与不懈追求成为信仰,以及现代生活中禁锢自己的人的可笑。

在这个什么都求强求硬求大求全的年代里,简单纯粹和甘愿柔软的平静是奢侈品。让我们集体忘记那些“影响世界的XX人”,“世界XXX强”吧。那些过时的咒语已经催生出太多的麻木和情感低能儿。太过强硬其实更是一种面对无能的有意而为。承认自己软弱,后退一步,更需要花费力气。

在名为“人生价值” 的战场上,一代人的激情和奋勇消逝后,另一代人就迫不及待地到涌上去。毫无意义的坚强像是廉价的旅游纪念品,无关精神的收获与做人的价值。总有一天,一切所谓的强硬都像泡沫一样陷落下来时,正是另外一些平静里积蓄的力量脱颖而出的时候。偶尔软弱的一种用处,就是认识自己内心和身体各种能力的尺度。谁心里没有豆腐?谁心里没有砖头?只是很多时候不能目见罢了,更何况人容易迷醉在“坚强” 的酒里。

一直有媒体说陈坤性格优郁又坚强。但陈坤并不这么认为。是眼睛吗?可是陈坤又会直说,其实他的眼睛经常在流泪。“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也许会选择哭一场,或者是玩一场,我有时会哭,但也不算特别爱哭,只能说我没有硬汉的性格。生活里,人人都会有很多的不如意,每个人排解压力的方式都不同,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也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然就太累了。” 陈坤说。真正的坚强,正是因为经历了脆弱,而善良敏锐与敢于接受挫折的内心,才会铸成真正的坚强。

天空辽远,神灵在大地漫游。陈坤抬头看见一只苍鹰飞过山头。那片梦想中的高原,是一种气味,一种语言,一种颜色,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保持一种行走所带来的很有节奏的,不要操之过急欲速不达的状态。无论对事业,工作还是梦想,都是要脚踏实地。”

陈坤在一行人中,每次都走在最前面。行进过程中少有人说话,内心的安静来之不易。每天步行七八个小时的山路。陈坤走在山路上,穿过树林的时候,他帮后面的年轻人拨开树枝,看着他们从自己身边走过。山路崎岖,一行人播下了种子。

不够坚强,不够软弱,不够完美,才做人。

几个小时后,队伍抵达山顶。午餐时,陈坤坐在悬崖边,整个背影融进了雪域山野的气息里。有风吹过来,里面都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

[完]

相关文章链接
陈坤 我们的爱都是向下的
陈坤:丑陋的真实比假装的美好美丽
陈坤 担纲图书出品人 文武双全 选择出色
陈坤做自己的国王
陈坤行走西藏只为爱
 
 
视频链接:
2003年6月10日《艺术人生》之《打开问号,了解陈坤》
2003年7月19日《影视俱乐部》之《陈坤的味道》
 

©2004-2024 ICHENKU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