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25
- 积分
- 3188
- 主题
- 423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9176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2-9-13
- 在线时间
- 263 小时
- 点数
- 1278 点
- 帖子
- 2039
- 注册时间
- 2006-4-18
- 点数
- 1278 点
- 帖子
- 2039
- 注册时间
- 2006-4-18
|
惊悚片《门》观众两极分化 导演李少红有话要说
本帖最后由 hnyty 于 2017-6-6 18:29 编辑
<P> 问:一向以拍摄文艺片而闻名的您为什么突然转型拍起悬疑片了呢?</P>
<P> 李:市场转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悬疑片可能是最安全的选择。而且和娱乐观影贴得最近。我们的电影市场里的类型太少,而不是太多。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只有文艺类型的影片。八十年代末曾经提倡过一阵商业转型,记忆犹新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拍了第一部电影《银蛇谋杀案》,等电影拍完上市,赢得大卖之际,那股思潮又过去了,电影遭到批判。经过了二十年的市场转型,今天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提倡商业和娱乐的字眼,迎接的是各类型电影的一片混战。我想历史也许都是这样形成的。都是在矛盾中,一路总结出来的。美国人也是一样。惊悚悬疑样式的影片一直是在市场中低调的生存着,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片种。也一直是文人所不耻,但可以养活电影院和制片公司的片种。美国狮门电影公司就因为经营这类影片起家,存活并壮大,成为行业很权威的成功案例。还有日本电影在七十年后几乎被美国大片挤垮,只有一个片种在本土市场上可以存在,就是恐怖/惊悚悬疑片。只有这个片种可以有艺术和感官刺激并存的双重价值。娱乐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负载什么由我们决定,可以简单庸俗,也可以深入人性。娱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今天的世界。</P>
<P> 问:你认为《门》都有哪些突破?</P>
<P> 李: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努力:1、不简单的追求感官刺激,做到画面干净,不触犯禁忌,也能荡气回肠,寓意深远。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层面,在愉悦、挑战心理极限的同时,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这一点是受希区科克的点拨。2、创造一个私人化心理视角,一个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让观众完整的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善良的部分,价值混乱部分,以及变异的人格和疯狂的逻辑,所有的一切都赤裸裸的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观影本身对人的神经就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选择性表达,尤其在文艺作品中,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方式和规范,有一些领域从来不容易触及到,也很少有像电影这样的形态,能如此赤裸和直观。这也是一种恐怖效果,你会被这个人内心如此赤裸震惊,也会被自己窥视的深入感到恐慌。同时窥视产生的共鸣也会让观众坐立不安,担心自己,怀疑自己而产生后怕。传统故事在这里不复存在,有的是即全新又陌生的心理叙事,一个人变异人格的分裂的逻辑。</P>
<P> 问:有人说,《门》偷师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对此,您是怎想?</P>
<P> 李:“偷师”谈不上,只能是大师给我们了很多启发。希区科克的故事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不追求生活中不可触及的领域。而且,他电影中的人物通常比较少,也更心灵化,起因也都是一些很平凡的琐事,但是他会抓住一些往往被人忽视的细节,发展成为不可收拾的结局。但是,我们没有简单的模仿希区科柯克,而是用这样得手法,运用到心理层面的故事上。</P>
<P> 李:更换一个片种不等于放弃以前的风格。尤其在审美上的气质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所有作品里,无法取代的。商业片也需要艺术性,也可以唯美。我觉得没有那么绝对。</P>
<P> 李:对创新的认识都是在争论中建立起来的。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争论了。我一直认为我带给大家的话题都是值得探讨的。在电影中认识我们自己和世界同时有更多的收获。我不会把批评混同于对个人的褒贬,但对批评本身也是需要鉴别。批评家也存在水平和眼界的问题,也需要不断和时代同步提高。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