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8
- 积分
- 113712
- 主题
- 2675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4450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3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4-3-18
- 在线时间
- 9238 小时
- 点数
- 108056 点
- 帖子
- 106434
- 注册时间
- 2004-3-14
- 点数
- 108056 点
- 帖子
- 106434
- 注册时间
- 2004-3-14
|
本帖最后由 hnyty 于 2017-6-15 23:25 编辑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9年10月13日 第 5384 期 B3版
看《建国大业》,真是颇多感触。第一次看到一场革命戏政治大片以这样轻松的方式出现,没有端得仰之弥高望之生畏的架子,但又充分地摘取了历史片段,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整部戏紧凑耐看,一个接一个的明星闪耀出现,一场接一场跨越幅度大却收放自如的精彩戏,冲击得观众的脑子和眼睛没有时间走神,飞快地跟着入了戏,可得全神贯注了,要是反应慢点,思路跟不上的话,会觉得细节琐碎,线索较多,那些跳跃的场景可能真会搞得满脑子一地鸡毛地凌乱。而片中的语言也没有过分严肃的句子,听听,光主席那句话就直白得够一语中的的:“政治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么有趣生动的主旋律片子,看得一点都不闷。真是佩服导演的商业头脑,既符合了国庆的大方向,又吸引了各类观众,看的看历史,看的看故事,看的看明星,反正都有你喜欢的卖点存在。
片子一开始,就进入毛蒋重庆谈判的场景。由唐国强所演的毛泽东,以及张国立所演的蒋介石,被孙红雷演的记者问到为何都穿上中山装,毛回答,他们两人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这个细节让我比全中国其他地方看《建国大业》的人有更深的感触,作为中山人,身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家乡的城市,感觉很亲切很骄傲。我思绪翻腾,想起了博爱精神,想起了翠亨村,想起了中山公园,想起了文化中心对面高大的中山先生铜像,我们的城市,到处都显露出中山文化的信息,随时提示着我们正身处伟人故里,我觉得,潜移默化中,中山逐渐融入了这种文化的特质,渐渐显露出一个伟人城市独特的风格,这怎么不令我备感自豪呢?
要说这片中出现的一百多位明星,还真是奔“庆祝国庆”来的,随便露个脸儿的,一两句台词的,都看着脸熟,在脑子里快速百度百度,至少二十多个我都能叫出名字来,其实都是腕儿,真是边看电影边数“星星”。看起来,就像明星大串连,或是颁奖礼走红地毯。明星们的出场让人应接不暇,特别是喜感十足的葛优出场时,我实在忍不住笑起来,忽略了兵临城下的激动感,旁边的一个女士也轻声笑了:对同伴说:“怎么这葛优再怎么严肃我看到他的样子都想笑啊!”同伴答道:“葛优演什么都容易变成喜剧哦。”
不得不说,虽然陈坤版蒋经国帅得不象话,但他演的蒋经国,确实有别于以往此类历史戏中作为背景的蒋经国,演活了这个有理想有抱负又无力回天的有志青年。当蒋经国出场时从雨幕窗户后面外冷冷地看着那帮腐败颓废的国民党大员时,陈坤与真实的年轻时的蒋经国有了几分神似,而他和孔令侃面对面的斗争戏,陈坤那种冷峻的阳刚气质,那内敛的愤懑激烈,令人心动。特别是蒋家父子在广场上交谈党国之事,头顶鸽子盘桓,画面的精致美感,极好地烘托了人物深刻的内心状态,给人带来一种深深的疼痛享受,仿佛历史就是这样定格的,时光就是这样经过的,我们如何从历史的洪流中,化身为那些人物,去碰触他们的内心呢?
按说,蒋经国长得没有陈坤靓仔,但我细看相片,人家年轻时其实也曾经瘦挺得蛮有气质的,回忆起以往书本和传记,琢磨其内心,我有一瞬间恍然觉得,陈坤完全就是蒋经国。而且,两人都是大嘴巴,这点还真像,只是蒋经国嘴唇较厚,显得憨厚点生活化点,而陈坤紧抿的薄唇则更有戏剧感和杀伤力。其实这有什么关系,当人物塑造得引人入胜时,观众往往会忽视其形象上的不适,而投入到内心的神髓中去。
我看《建国大业》,有如一场热闹的联欢会,生活化的细节,新鲜的演绎方式,明星们的精彩飙戏,再配了无论如何都令人发笑的厨师长范伟和突击团团长葛优,更像是欢欢喜喜地给祖国六十岁生日送礼物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