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保密
- 分享
- 0
- 精华
- 4
- 积分
- 106
- 主题
- 6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16217
- 阅读权限
- 1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0-6-13
- 在线时间
- 35 小时
- 点数
- 332 点
- 帖子
- 66
- 注册时间
- 2008-1-26
- 点数
- 332 点
- 帖子
- 66
- 注册时间
- 2008-1-26
|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8 12:11 编辑
看了负面评价。我想,人都是感情的支配者,没有人会全身心看一 部令自己感动的电影时,突然思考那个名字是不是有些问题,那个武器是不是不太考究。只要,那一刻,当时,我们被打动了,我们从心中顺应了影片的脉络,愿意与其同悲同喜,对于影片本身,已然算成 功了。——序
“战场上没有勇士 只有死人和疯子”
木兰也许从小就听着父亲口中的这句话——战场上决不能有感情,没有勇士,只有死人和疯子。想来,替父从军的木兰又怎可能是从一开始便抱着为国杀敌战死沙场的雄心壮志?她,同黎民百姓一样,不愿有战争,不愿见杀戮。而最终征战沙场,初衷只是为了尽孝,为了保护年迈多病的父亲。全部源于朴素的爱,她承担起了所有……
“你穿上了将军的战甲,就不再属于自己,这就是战争!”
初入军营,初上战场,木兰英勇无畏,但当要挥下砍刀第一次斩下敌人头颅时,她万分挣扎着——她要 亲手结束别人的生命,今后,还会有更多——别无选择……故而,第一次立下战功,眼中却噙满惶恐痛苦的泪水……这样,才是真实的花木兰吧。一个女子,纵然再是巾帼英雄,纵然无畏英气十足,纵然率 领千军万马,纵然沙场豪迈杀敌,也必然会有痛苦艰难的开始,挣扎矛盾的过程。花木兰,不是天生的 战争机器,正是因为她尊重生命,无法承受身边的人如此迅速的离去,才会想要放弃,才会一蹶不振,才会怀疑自己,只愿把心痛消磨在逝去的生命中,不愿醒来,不愿再开始下一场杀戮……然而,也是源于对所有逝去生命的珍重,她最终战胜了逃避,重新回到战场。她奋勇杀敌,不是学会了冷酷,而是把所有的感情内化为隐忍的信念。此时,她为了信念而战争,只有尽早打败敌人,才能告慰已去的将士,才能守护国家的疆土,才能让珍重的人,让黎民百姓远离战争,再也不要有残暴的杀戮——生命何其轻,生命,又何其重?!于是,她对将士说,也是对自己说“: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能让我们失去更多!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赵薇对性格逐步坚毅的刻画富有层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剧本的某些突兀与不足,让观者看到了花木兰成为将领的心路历程,表演张力十足。既有豪迈与果敢,也有背后的酸楚痛苦,把握到位。马背上的英姿更是霸气十足,用在揣摩角色上的心力可见一般。
“士兵可以背我 将军可以弃我 但我花木兰 绝不背叛国家!”
铿锵有力,而这句话背后又有着多么坚韧的信念——纵使一切的信义不复存在,对国家的忠义毅然屹立不倒,不可撼动。
人,终究是会被人所震动的,心理坚硬的防线也会在一瞬间被击毁,只消感受到了雄浑,无可逃避的绝望残酷就这样惨烈的展现在眼前,没有做作夸张,因为真实可信。因为我们可以想象,此情此景,一定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无数次,必会如这般悲壮,如这般令人不忍目睹,却又如此涤荡灵魂,震魄心灵——这被困峡谷之中的场景,让观众苍凉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通过泪腺。若说女观众的抽泣不足为奇 ,那我所看到的男观众默默拭去眼角的泪,足矣说明这雄浑的场景触动了男儿心中的家国情怀,共鸣着,感受着,震颤着……
生命何其轻,生命如此逝去,又是何其重!一次次砍刀落下,而那悲壮于广袤沙场的齐声高唱的壮歌却久久徜徉,无比悲凉雄壮,令男儿落泪,一直激荡着每个观者的心: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区区十六字,道出所有男儿征战沙场的气魄与担当。“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生命,一旦上了战场,便真的不再属于自己。体悟过痛快淋漓的生死,也许,真的算作无憾了……那些坐在屋中,自命清高的所谓客观观影者,能够如此不为此场景所动,且肆意嘲讽着电影的人,为何会如此?只因如今的我们太享乐了,只因那血饮沙场的残酷离我们太过遥远了。那时没有枪,没有痛快的方式离开人间,只有冰冷绝情的砍刀,一刀下去,鲜血如注,却习以为常。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这句“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更显现实的绝情与生命的妥协。战争,永远是最可怕的,他消磨的绝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刺穿着每个人的心……
“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地拥抱生命……”
能够活下来,只源于两种:为生而生,为爱而生。前者的人告诉自己,我要拼命保住自己的命;后者的人告诉自己,我要为了我生命中的他们而努力生存!
于是,那个名叫文泰的柔情与英气并存之人为木兰而生。花木兰本就是虚构的,我们又未尝不允许这样的伟大女人背后,会有一位这样生命依托之人?花木兰是国人心中的巾帼英雄,一个壮美的梦……难道,不应该为这梦更增添一抹温情与美好么?况且,如此真实,可信。花木兰为国为民献出大爱,必定也要有人对她给予爱,她也要得到爱。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沙场杀敌十二年,一位女子,身后定有一位如此之人,支撑她全部心灵,成为她精神的寄托……人,绝不会孤立存在,绝会在心底有着依靠的臂膀……
文泰是理智果敢的。开始,他只是欣赏木兰,为军中多了如此一位帅才而感到振奋鼓舞;而后得知女儿身,便是理解与钦佩。然而之后的接触,他逐渐深切的明白木兰对于自己的意义,更深知她的死穴——感情。为了让更多珍重的人不再离去,文泰明白,唯有切断她感情的脆弱,屏蔽她心中所有的退路,才能担当起将军之重任。因此,他可以隐瞒她自己已战死沙场,在重新听到木兰那铿锵有力的“魏军威武”时,痛彻心扉而又满满欣慰的泪默默涌出,无声,却凉沁沁的浸染着每位观者……
文泰是压抑克制的。她,毕竟是一名女子,没有背后他的臂膀,无法成为士兵心中的依托,国家的支柱;他,毕竟是一名将领,必须抛弃所有私念,为国家,为成全木兰,他也必须抛弃自己的真情意。他可以威武杀敌,在战场残酷的状态下,近似绝情的告诉木兰,士兵不属于自己,战场上没有感情……他那句“我不会”,决绝而又坚定,尽管如此艰难的开口,尽管心口不一的痛苦无法躲闪隐藏,尽管他又一次违心的伤了木兰……
文泰亦是隐忍而真挚的。这份坚韧隐忍的爱从未只建立在他们两者之上,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与家国情怀相伴,化为大爱。这是无奈,也是一种气魄胸怀。他明白,他义无反顾的要永远守护木兰。即使之后无可预料,分秒征战沙场,又怎会有那多的以后?只是,仅是在并肩作战之时也好,他决定,请让他来扶持守护木兰。毒龙突袭,真真让观者明白了生命在辽远无垠的蛮荒沙漠之地是多么的脆弱不堪一击。毒龙过后,那压抑太久克制太长的一声嘶喊“花木兰”,让观者的我们也终于随着那声呐喊释放了某种情感。此刻,已经不用在多说任何了,只是这样专注的凝望,几年后的再次重逢,刻骨,更心安……顿时,对方明了,心中的依靠不会再动摇了……他可以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木兰的生命,那血液中滴滴都是隐忍的守护与爱……他可以为了木兰以及所有将士,展露皇子霸气,孤身一人作为人质,步履坚定从容,回眸中一瞬柔情,又尽是刚毅英气,无怨无悔……
战争终于结束,木兰也终于盼来了宁静安稳的生活,只是这份安稳中,还是否会有一个人的守护呢?寥寥几句,却字字令人动容。全化为深深相拥,之后,便是分离……
我不曾想到,那样深拥之后,陈坤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诠释最后的离别——如此淡定,如此坦然,坚毅沉稳的步伐看不出半点犹疑。尽管放弃最爱之人何其之难……最初并不明朗的我终于在此时了悟:诚然,若是在此优柔寡断,悲悲戚戚,只能沦为再普通不过的一段感情——一段只能称之为小爱情的庸俗桥段,更不会博得观者的震动。既然木兰已经清楚的道出两人的命运之别,让生活甘愿归于平凡,既然文泰毫无可能把生死患难的爱人忘记,那么,唯有带着坚定的信念与不可推卸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担当。最重要的,他心中的位置已经腾空,全部盛满了一个人,永不变更的一个人,带着这个人的心离开 又怎能不心安?!怎能不坦荡?!怎能不从容?!怎能不笃定?!
文泰,花木兰背后的男人,没有如此的他,亦没有如此的花木兰——亦师,亦友,亦爱人。
PS:针对与琼瑶戏相提并论 我想说:琼瑶的台词令人荡起心中浪漫涟漪,是柔肠千转的酸楚或甜蜜。而花木兰与文泰,本就没有多少涉及私人情感的对话,有的,只是令人动容的隐忍大爱,默默的守护,大气且真实。无不透出凛凛的悲凉,让人凄伤而又深感悲壮,与琼瑶台词类比,怕是相差甚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辽远沙漠,残酷沙场,满是苍凉雄浑,更显出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也更映射出花木兰的坚毅与伟大,如此情境,又怎会有令人陶醉的花前月下?蜜语甜言?从未有过袒露的表白,只是战场上相互支撑的共患难者,作为对方心灵的彼端……没有刻骨铭心的山盟海誓,只有大爱无疆的相拥,心的守护……
两位主演充分的诠释出战场的残酷无情和应有的英气果敢,最见功力的内心层次纠结挣扎表现到位,复杂而具有极大感染力,令人极为动容。陈坤平添的那道刀疤,真真让人深感悲壮的英气豪迈。散场后,大家一致的说着:“影片挺好的”,仅一句,足矣说明大家的肯定。诚然,剧本编排上的确还有待商榷之处,有些剪辑和情节交代稍显突兀,衔接不紧密,配角色的一些台词还应该做些调整。文泰的戏本应还能更充分,由于剪辑稍显单一,然而,瑕不掩瑜,这是一部诚意之作,感动你我。这也是马楚成导演迄今为止最有艺术水准的一部电影。看过花木兰,才知道我们理应多么尊重生命。生命脆弱,请无限度的热爱身边在意自己的和心底最珍重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