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戴思杰:小裁缝变了,我也变了

[复制链接]

23

主题

0

好友

750

积分

点数
600 点
帖子
708
注册时间
2004-3-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10 00: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5 11:48 编辑

在一个论坛上看见一篇戴思杰拍摄《小裁缝》的旧文,现把它贴上来。
戴思杰:小裁缝变了,我也变了
南方周末    2003-09-04 15:24:10
傅江洋/摄
  □本报驻京记者  张英
  8月21日上午9时,睡梦中的戴思杰被记者的电话惊醒,他前一天晚上刚刚由巴黎抵达北京。由于时差的关系,戴思杰整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一晚上都在做恶梦,头疼。”还红着眼睛的戴思杰一坐下,便点燃了一根香烟。
  我们约的采访地点在北京东华门外的翠明庄宾馆。上一次为了能够获准在中国内地拍《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戴思杰曾住在这里反复修改剧本,时间长达一年,直到最后获得通过。当时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环顾四周,不同的是现在轻松的心情。
  20年的法国生活似乎并没有在戴思杰身上留下什么印记,此人短发,戴着眼镜,在采访中一直弯着腰,保持倾听的状态,脸上习惯性地带着某种微笑,一口普通话渗出浓重的四川味。
  《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的电影已经发行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说的同名中文译本已经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戴这次回国主要是为自己的书作宣传。尽管这本书在国外的发行量已经超过百万,但是在国内发行并不是很好,在3个月的时间里,只印了两万册。
  记者:去法国以后,你怎么会想到由艺术改学电影呢?
  戴思杰:1983年我到了法国学习艺术史,在我们艺术学院有一个电影系,电影系学生都想考法国国立高等电影学院,这是法国最好的电影学院,而且一旦考进去以后,就会有一个卡,可以**去法国所有的电影院看电影,还可以带上女朋友。我想,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于是我也决定考,考试非常难,第一阶段几千人,第二阶段200人,第三阶段就剩下60个人。前面两关我通过了,考第三部分的时候,学校把所有的考生集中在一个宾馆里面住三天,给你一个故事梗概,让你编成一个几十页的故事,而且必须用法语写作。
  而我那时候法语很差,写出的文章很可笑,语言结构顺序都不对的,所以就提出来是否可以免试。当时我有一个优势,就是那个学校很少有中国人,惟一有过一个香港学生,还早就毕业走了,因此学院对我去报考觉得很惊奇,也很重视。当时他们提出给我两个月时间,如果我能够找到三个法国导演和三个中国导演推荐,这一关就可以免掉了。后来我在法国只找到两个导演,一个叫做罗梅尔,是法国有名的学院派电影导演;还有一个很好的纪录片导演让·罗什;在中国找到了张暖忻,拍过《青春祭》的;另外一个北京同学认识谢添,他也帮我签字了。就这样,我的生活就改变了。
  记者:在法国学习电影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课程是怎么安排的?
  戴思杰:这个学校很有意思,导演系老师都是导演,是从外面请来的。你先写一个故事,如果系里老师觉得不错,就会给你拍一个短片。一般都是五六个学生一组,角色分别是导演、助理、摄影、录音等等,还有一个从校外请来的监督者。根据导演要求,我们出去找演员、找场景,用学校的器材、胶片拍出来,剪辑出来,再请外面的评论员来看———这个电影就是你的作业。角色大家轮换着来,可能我这一次是录音师,下一回是灯光师,再下一回就是导演。
  我觉得那几年特别愉快,没有任何考试。但是有很多人还读不下来,因为读到一定的时候发觉自己已经枯竭了,你必须要看很多的电影,而且要学习、分析、研究,最后还要把看过的电影全都忘记,形成你自己的眼光和认识;另外你必须能够编故事才能做导演,法国导演的剧本全部都是自己写的,很少像国内一样完全靠小说和编剧。
  记者:你后来刚出校门,怎么就会有人投资给你呢?
  戴思杰:这跟法国的电影扶持机制有关。一张电影票50块钱一张,其中每张抽出2元钱,由国家集中起来,作为电影发展基金。这个基金就用来帮助那些没有多少商业性质的电影,或者是艺术片。基金委员会每年由最当红的导演、制片商、发行商、演员等组成一个评审团,从收到的几千个剧本里挑出平均30多部电影。如果你的剧本被选中,就能拿到第一笔投资,大概等于300万人民币。
  记者:但是300万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恐怕太少了吧?
  戴思杰:是啊,不过因为这样的剧本能够在几千部里脱颖而出,有些电影公司的老板就会感兴趣,就会找你再投钱签合同,再拿着剧本到电视台预卖,预卖下来又是几百万,这样大体拍电影就够了。
  国家给的300万是无息贷款,如果你做完以后**,你就还给国家,如果一分钱不赚,国家自认倒霉。当然,电影有**和不**的,国家其实本身也没有亏多少。而这个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法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每年都会有层出不穷的新人出现,只要你的剧本有想法、有独特性就可能被选中。我除了《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前面三个剧本都是被这样选上来的。
  这个机制非常好,不管是电影还是美术、文学、音乐,法国都有这样的机制,所以,面对美国那么强大的压力,法国文化仍然生机勃勃,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与这个机制是分不开的。
  电影寓言
  记者:据说在文学上你求教过沈从文,他对你的影响大吗?
  戴思杰:在我读四川大学的时候,文学很热,我突然有创作的愿望,于是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一个朋友是沈从文的亲戚,他就把我写的短篇小说寄给沈从文看,后来沈从文就改了改寄还给我,在信里,他有时候告诉我该怎样写小说,该注意什么,我们通信约有两年时间。后来我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就去找过他几次,那个时候他还不太火,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价值,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作家。
  沈从文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挺善良的人,帮助过很多人。在他那得到的教诲,对我的影响很大。
  记者:你的电影大多有寓言色彩,比如说电影《第十一子》的故事:一个湖里面有条娃娃鱼,不断地发出叫声,村庄里面的人迷信,说如果有一家人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以后就可以把鱼打死吃鱼肉,吃了鱼肉的人永远不生病。后来,终于有一个合适的家庭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于是这个村庄发生了离奇的故事。像这样的题材是不是你利用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有目的选择的?可以讨巧被法国人喜欢?
  戴思杰:法国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比较重视个人化。作为一个外国人,哪怕你只有那么一小点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跟别人有区别,这种东西就可能被法国人喜欢。我拍的电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奇特的电影。
  我到法国以后,最深的感受是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最熟悉的还是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或者和中国文化相似的亚洲国家的故事,所以我在拍电影的时候就自然用了我熟悉的生活体验。
  记者:《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
  戴思杰:它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我只需要讲一个故事,就有公司愿意给我投钱拍电影了。我当时觉得很意外,突然一下我的处境就改变了,很多的公司都找到我,表示希望合作。
  张英:《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在法国的畅销和电影的走红有没有帮助你获得法国国籍?
  戴思杰:我其实还没有申请,因为我害怕自己突然变成法国人,身份变了以后,可能无法写作。一些朋友换了国籍以后就有这个问题,在思想上有一种断裂,会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所以我觉得目前保留着中国身份最好。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这样一个故事?
  戴思杰:像我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社会生活很单调,喜欢读书是很自然的,文学确实在乡下插队的时候给了我快乐。而且我讲的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很可能存在———当时你喜欢一个姑娘,她看上你,可能就会采用借书,在书中间留言、夹信的方式表白。书是爱情的媒介,这样一个故事太平常了。
  虽然在今天的社会里面文学已经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文学给我的感觉还是很美好、浪漫的东西,所以我把这个故事再发展到这么一个思想,就是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生。
  我在写的时候很自然就把这个故事放在我生活过的那个时代场景中。
  记者:你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法国作家的小说来改变一个中国女孩子的命运呢?而不是一个中国作家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作家?
  戴思杰:实际上在第一稿里,这本书不是巴尔扎克的,而是弗洛伊德的,但写完以后停笔一想,我最初的想法是想写出对文学的爱,用弗洛伊德好像有点离题了,后来我还是决定回到文学上来,所以就用巴尔扎克。
  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有一点原型,这个女孩不是裁缝,而是我插队的村庄里一个很漂亮的农民,中学毕业,在她喜欢的几个作家里面就有巴尔扎克,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这么多年过去了,有时候我还在想她为什么喜欢巴尔扎克,这是一个谜。而且在我们下乡插队的时候,读到的书中,巴尔扎克的书比较常见,一般是傅雷翻译的,文笔挺好。
  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在今天的法国被认为是特别土、特别遥远的一个作家。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文子在 2004/05/10 00:52:20 编辑]</font>
是什么吹皱你一池忧郁的秋水, 任朱红牵引你淡然的嘴角, 饶是年华如锦, 眉俏的逶迤仍泄漏心事如许。

23

主题

0

好友

750

积分

点数
600 点
帖子
708
注册时间
2004-3-13
2#
发表于 2004-5-10 00:37 |只看该作者 |亮它
一本被争论不休的书
  记者:外国人凭什么对你的故事感兴趣?是不是因为一部法国小说在另外一个国家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这个故事很容易作为钥匙,打开国外读者的兴趣?
  戴思杰:一本书能够有那么多的人看,而且比我的电影观众还要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在签名售书的时候,很多读者和电影观众也跟我一起讨论,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东西。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很难理解究竟为什么一个东西人家喜欢,《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刚在美国出版的时候,《纽约时报》发表了书评,意思是:写这本书的人很聪明,他生活在法国,顺便讨好人家法国人,所以这个书在法国非常畅销。我看到这个评价感觉有点失落。
  结果这本书现在在美国发行量超过30多万了,美国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又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个评论家讲,这个故事很多人喜欢,实际上跟巴尔扎克没关系,他甚至认为跟文学没关系,而是今天还有一小部分人在电脑世界的压力下还残余了一点对书的爱,而这批人就喜欢这样的故事。另外一个评论家反对他的说法,他认为这本书讲述了文学古老的主题,男人永远想改造女人,但永远都失败。
  记者:那法国人又是怎样看这本书呢?
  戴思杰:尽管这本书在法国卖得最好,但实际上在法国的评论也有好有坏,坏的认为这书是对法国文学的一大讽刺。有一个法国评论家非常尖锐:从他的角度来看,女主人公接触了这本书以后越变越肤浅,喜欢的都是西方最肤浅的东西,他认为这个女的走出去只可能有一条出路,就是当妓女。他认为我是在用法语挖苦他们的文化。
  另外,很多读者讲,他们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比较幽默。以前很多中国书也幽默,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就损失掉了一些,所以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很沉重,再看中国的电影,一个更比一个沉重。而这个作品是直接用法文写的,幽默色彩就没有打折扣。
  记者: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一个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够得出来不同的结论。
  戴思杰:我觉得最可笑的是,当电影《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去美国参评金球奖的时候,组委会为我举办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其中有一个记者就提出来,这本书是他所有看过的书里面写同性恋写得最好的。当时我大吃一惊,怎么会写同性恋呢?哪里会有什么同性恋?
  而一个美国教授说,这本书是为两个男人的友情写的。还有美国人认为这个书是迎合了法国人的大沙文主义。后来我拿电影去审批的时候,电影局的领导的说法也是这个问题。
  所以我很无奈,一个东西出来以后,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
  记者:问题是你在小说里也充满了这样的象征和对比,东方与西方,文明与野蛮,你的立场是清晰分明的,让人很容易得出来这样的结论。
  戴思杰:可是我们那个年代,除了《毛选》,我们能接触到的就是那些作为内部读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确实有很大的力量,告诉我们个人可以奋斗可以成功,这世界上还有个人的情感,而且应当得到尊重。这些东西对我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尔扎克的世界迎合了这个小裁缝,在这个世界里面,男人对女人是要献殷勤的,男人讨好一个女人好像是天生的,一个男人能够勾引一个女人吸引一个女人迷惑一个女人,这好像是你在这个社会里面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些东西可以吸引一个小裁缝。在山里面,哪个男人会去讨好她?除了我们这些插队的知识青年以外,那些男人娶她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生小孩,然后劳动,一直到死。巴尔扎克的小说里面有这样的故事描写,你说它好也好坏也好,这个东西确实能让小裁缝开心,能够满足她的虚荣心,给她梦想。
  如果我要吹捧法国文化,我就不会选巴尔扎克,会选另外一些更能代表法国文学的伟大的作家,甚至是现代作家。
  记者:你为什么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文革”时期呢?就像你拍的第一部电影《牛棚》,也是在“文革”背景下展开的。
  戴思杰:因为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就像我拍第一部电影要拍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法语水平会怎么样,要写我自己特别熟悉的事情还有一点把握。
  我这一代人感受比较深的还是“文革”那一段,我想,也就是那个时候才会对文学那么热爱,因为没有书读,才会有小说手抄本,走几里路去借书读,讲一个故事有那么多人听,一起参与。爱一个人会爱得发疯,真的就会献身,甚至死亡,那样的事情在今天是没有可能了。
  而今天能发挥这样影响的书可能会是一些宗教性质的书,只不过那个年代没有佛经或者圣经,于是小裁缝的人生就是这样被一本小说改变了。

★戴思杰
  导演,作家,现居法国。
  1954年生,四川成都人。1971年至1974年,作为知青在四川雅安地区荥经县山区插队落户。
  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2年考取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于1983年年底赴法,在法国先后考入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学院和卢浮宫学校学习艺术史,一年后改考法国国立高等电影学院,学习三年电影。
  毕业后先后执导三部法国电影:《牛棚》、《吞月亮的人》及《第十一子》。
  2000年,以知青生活为背景、用法文创作的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在法国出版,迅速销至50万册,并很快有了二十几个国家的不同版本。2003年,英文平装本持续10周登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畅销榜。
  戴思杰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最终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由周迅、陈坤、刘烨主演,2002年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作为“一种注目”单元的开幕电影首映,并获得2003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剧情简介:
  一个发生在1970年代中国的故事。
  知青罗明和马剑铃,因家庭背景属反动分子,来到川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他们生活中惟一的乐趣便是偷看箱子里的一些禁书———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的小说。一天,他们与村子里的小裁缝相遇,活泼开朗的小裁缝给他们死水般的生活带来了光亮,两人开始同时追求美丽的小裁缝,而他们的禁书也令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她慢慢受到感染,并且像罗明一样,爱上了巴尔扎克,可是就在他们的爱情之火越烧越炽热的时候,小裁缝却告诉他们,她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是什么吹皱你一池忧郁的秋水, 任朱红牵引你淡然的嘴角, 饶是年华如锦, 眉俏的逶迤仍泄漏心事如许。

13

主题

0

好友

830

积分

点数
551 点
帖子
798
注册时间
2004-3-14
3#
发表于 2004-5-12 21:07 |只看该作者 |亮它
看了两遍,喜欢戴思杰导演,熟悉的生活,陌生的描述。
很高兴坤有机会与他合作。

24

主题

0

好友

713

积分

点数
700 点
帖子
644
注册时间
2004-5-11
4#
发表于 2004-5-13 10:40 |只看该作者 |亮它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4 21:07 编辑

看过这部戏,我觉得拍得很不错,剧中的背景很美,原汁原味的四川话,朴实无华的着装,坤儿在剧中的表演也很真实。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5

主题

0

好友

27

积分

点数
25 点
帖子
27
注册时间
2004-3-15
5#
发表于 2004-5-13 10:55 |只看该作者 |亮它
戴导原来还是中国国籍啊,钦佩,就冲这点,我还要多看几遍《小裁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会员列表|陈坤同名网站(2004-3-9成立) ( 京ICP备202201996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304号 )

GMT+8, 2024-6-6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