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25
- 积分
- 3188
- 主题
- 423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9176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2-9-13
- 在线时间
- 263 小时
- 点数
- 1278 点
- 帖子
- 2039
- 注册时间
- 2006-4-18
- 点数
- 1278 点
- 帖子
- 2039
- 注册时间
- 2006-4-18
|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16 13:08 编辑
<P>观今起全市公映的陈逸飞遗作《理发师》</P>
<P> 著名视觉艺术家陈逸飞的遗作《理发师》今起在本市各大影院公映。观看电影《理发师》,不可能不带着对陈逸飞先生的追念。影片开头,银幕上缓缓映出一幅又一幅陈先生的油画,随着低回如诉的音乐,那一个个江南旧时淑女的画面牵动了观众的思绪。往事不再,繁华犹记,故事就在这样的感伤中慢慢展开,如此特殊的审美心情,是观看其他影片时没有的。<BR><BR> </P>
<P> 动荡岁月 两心相望<BR><BR></P>
<P> 这是一个动荡时代的小人物的故事。上海滩有无数个理发师,片中男主角陆平只是其中极普通的一个,偶然失手杀死日本侵略军军官,令他踏上逃亡之路,从此陷入让人啼笑皆非的遭际和可望不可及的爱情之中。这样的小人物,忽而因汉奸嫌疑差点被枪毙,忽而又因杀敌有功晋升军官,他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强势者手中,被开着一次又一次玩笑。然而,时代和个人身份一变再变,他和师傅女儿嘉仪的一段感情却始终存在,永远是那样模糊不清、若即若离、似得似失。他不懂得争取和把握机会,也不懂得即兴的占取和享受。直至最后,陆平在西北的劳改营里又见到了嘉仪,这段感情才明朗,可是物移境迁,唯剩下两心相望的希望与安慰,人的一生,就在种种错位之后平静下来。<BR><BR></P>
<P> 凝固瞬间 意味深远<BR><BR></P>
<P> 作为导演的陈逸飞先生,显然不想追究这一小人物生平里面所蕴含的社会哲理,他只是让观众和自己一起品析着人生的况味,兴致勃勃地要让自己油画中无法诉说的故事铺展开来。继任导演的吴思远先生,则很好地完成了他的意图。这令人想起拍摄中陈先生和姜文的争执,在对戏剧性的理解和人物的刻画上,画家与演员的艺术思维本来就不同,幸而陈先生没有妥协,才有这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在影片中,陈先生作为视觉艺术大师的风格随处可见,他擅长在一个个精心构建的画面中传达丰富信息,这与凝固了瞬间的油画是一样的。如战时上海滩的颓靡风情,一两个画面便淋漓描绘;又如解放军南下,站立火车头上雄赳赳的战士,像极了那幅著名的《占领总统府》,开创新时代的气魄扑面而来。关于陈先生拍电影只是“玩玩”的说法因此不攻自破,他所倾注的心血、智慧甚至付出生命,都是为了进入一个更自由、更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天地。<BR><BR></P>
<P> 黑色幽默 感伤之情<BR><BR></P>
<P> 看完《理发师》,想到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同样是疯狂年代中被左右被宰割的小人物命运,其中的荒诞和黑色幽默有着相同之处。假如,《理发师》像《美丽人生》一样站在更高的俯视立场上,对陆平的一生既有悲剧的痛惜也有喜剧的调侃,甚至轻松地嘲笑一番,影片将获得更有深刻意味的价值。当然,这样也就不是陈逸飞先生的电影了。不妨再想想影片的开头,你会发现,那一幅幅油画所传递的感伤之情与影片流露的内涵是一致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或许还有观看的人们,都曾经那样无奈地面对人生。本报记者 杨展业<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