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8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了乡情——《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如何搬上银幕

[复制链接]

29

主题

0

好友

533

积分

点数
300 点
帖子
455
注册时间
2004-3-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17 18:41 |只看他 |倒序浏览
电影《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在中国拍摄完成,让旅居法国近二十年至今持中国护照的导演戴思杰终于圆 了一个梦。     

认识戴思杰是在五年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有一天,在驻地酒店的咖啡馆里,一位有几分精灵气的小个子中国男人走到我的面前,邀请我当晚去看他导演的新片《第十一子》。于是,我们交谈起来。他是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1984年去法国攻读艺术史和电影,是很少能进入法国电影圈的中国导演,他拍过的三部长故事片和一部短片,都是在国外拍摄的。《第十一子》是他在越南拍的。谈话中,他掩饰不住地流露出想回中国拍摄一部电影的愿望。初次见面,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像是导演,倒像是个作家(后来我得知,他文革后期曾师从沈从文)。他心态平和,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一个在法国呆了十几年的人,还保留着浓浓的巴蜀乡音,可见他确有几分固执。

没想到二年后他真到北京来了,还带着他的法国制作人贝尔纳先生(我称呼他老贝)。我和戴思杰在北京再次见面的时候彼此感觉已像是老朋友。他送给我一本他写的法文版小说《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竟是法国最负盛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且在巴黎连续几周在畅销书之首。
同时又拿出一本厚厚的中文版的同名电影剧本,他说,影片由法国费尔姆制片公司投资希望能在中国拍摄,并邀请我作这部影片的中方制片人。把这部电影剧本交到我手里的时候他表情郑重,像是在履行一个仪式。我当时的确有点意外。老贝在一旁则喝着咖啡,带着法国人固有的浪漫情调,这位十八岁就进入法国电影圈,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等很多法国大艺术家合作,有着丰富制作经验的电影制作人,用优雅的语调说,他视这部影片为他电影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能到中国拍电影,是很多法国电影人的一个梦。我想,这位法国人的梦和戴思杰的梦肯定不同,一个或许带有几分冒险,一个是寻找回家的感觉。
《巴尔扎克哈中国小裁缝》这个名字首先吸引了我。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遥远而不想及,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中文电影剧本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合作者有着同样的知青经历让我无法不喜欢这部电影剧本。我喜欢他用一种浪漫,幽默,愉快的语调讲述了当年知青的故事,既有对爱情的天真烂漫,更有对文学的一片痴情。我从那细腻的文笔感受到故事一定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诸如小提琴拉出了一曲“莫扎特想念毛主席”;从城里带来的一座普通的小闹钟竟主宰了乡村里出工劳作的时辰;给村长拔牙竟异想天开用上了小裁缝的缝纫机;偷书如获至宝,给从未走出乡里一步的小裁缝念巴尔扎克,最后竟令那位美丽的村姑追随巴尔扎克离乡出走。。。。。。读剧本时,未来电影的一幅幅画面便栩栩如生的出现了,令我感到无比亲切,也引发出我对自己知青年代的回忆。,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巴渝小镇在 2004/03/17 19:57:06 编辑]</font>

29

主题

0

好友

533

积分

点数
300 点
帖子
455
注册时间
2004-3-13
2#
发表于 2004-3-17 19:49 |只看他 |亮它
我被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感动着。为了使剧本更具有时代感,我提出在剧本中增加“三峡移民”这个现代线索,让主人公回国寻找小裁缝的心理动机更充分,也可以此为契机,引发中国年轻观众对那段历史的兴趣。戴思杰修改剧本时欣然接受。我还请来了梁晓声,余华,刘衡,郑小龙,刘一兵等有过知青经历的作家共同研讨剧本,或赞成或质疑都让戴思杰和我获益匪浅。
戴思杰自然没有料到,为了获准剧本在中国拍摄,修改过程是那样漫长,从春天到秋天。开始,剧本每改一稿为了加以区分,戴思杰就将剧本封面换一种颜色,从红色换成黄色,从绿色换成蓝色,剧本仍然没有被有关部门审查通过。有一次,我带着几分嘲弄的口气说,看来我们的剧本不能再改下去了,封面已经没有新的颜色可换。戴思杰也自嘲地说,他经常去吃饭的那个四川馆子,老板已经换了好几个了,他的剧本还没有改完,岂不可悲可叹?我发现戴思杰还真是法国化了。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它往往不是火急火燎,而是持一种“乐观原则”去消除和化解。他曾对我说,写这部小说开始只是为了消磨时光,想尝试一下自己在法国呆了那末多年是否能用法语创作,所以选择了一段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来作素材。伽利玛出版社同意出版这本书时,让他好一阵惶恐和满足。先后又有二十几个国家购买这本书的翻译版权,有很多家制片公司希望将小说拍成电影。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看哪家制片公司是否愿意到中国境内与中国的制片公司合作拍摄。他不是开玩笑,如果这部电影不能在中国拍,他就真的不会去拍了。年过四十,又在异乡他国,让他最留恋的就是自己知青的那个年代,那也是他个人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他说,外国人在西方搞艺术创作,其实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如果没有那一段知青生活磨炼出的性格,没有对艺术的一点执着追求,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走入法国的电影圈子,创作自己的作品?
戴思杰在小说中文版自序中讲的那个故事,的确是一个很悲哀的故事,儿子讲法语时的声音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的声音,以至于连自己的母亲也无法辨认出来,“但愿我用法语讲的故事,我自己的母亲还能听出她儿子的声音。” 也许就是为了让母亲多年后还能听出儿子的声音,戴思杰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我把“《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剧本经有关部门同意准许在中国拍摄”的消息告诉戴思杰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眼里闪烁出泪光,但他掩饰着没有一丝张扬,表达激动的方式仍然很“中国”。那位法国公司总裁法约尔太太却激动地紧紧拥抱着我,喜极而泣。这位大胆,有眼光,富于冒险更富有快乐的独立制片人,曾经与阿兰.雷乃,让+雅克+贝勒克斯等法国最有影响的导演合作过,制作了二十多部在欧美有影响的艺术电影。买下这部小说的电影版权时,她还从来没到中国来过。完全是戴思杰的坚持,她才毫不犹豫地决定到中国拍摄。与她合作中,我发现她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人,要么快乐,要么痛苦。无论快乐和痛苦,让你感受到她都是在“享受工作,”“享受电影”。但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都具有不可摧毁的坚韧。
影片《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在中国美丽的张家界完成的,   我想戴思杰一生也不会忘记那七十个日日夜夜,在那个最炎热的夏日,他痛苦而快乐地寻找到了他的记忆,复苏了他的记忆。我和戴思杰合作中唯一的一次争执时在影片开机的第一天,他要求所有的演员在影片的对白用四川方言,而我早已经习惯中国电影中“对白一律用普通话”的要求,要考虑影片若在中国上映观众的欣赏习惯,便提出对白是否要夹杂一点四川口音的普通话。那一次戴思杰的确很固执,他说他尽管也可以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但他其实只会说一种语言,那就是四川方言,那时他的母语,是他青年时代全部语言的记忆。如果在这部影片中将四川方言消除了,他将无法找到任何感觉,甚至于无法和演员说戏。那时我才发现我这个在北方长大的南方人,对地方语言的感觉竟是那样不敏感。一部影片中,方言的确有时会对塑造人物产生巨大的作用和魅力,但在影片中如何使用方言电影界一直颇有争议。中国语言太复杂,也许在法国人的眼里中国普通话和四川方言没有任何区别,而在戴思杰的眼里区别就太大了。如果让乡下的小裁缝说出一口普通话,他大概是绝不容忍的。
    我想,戴思杰是带着巨大的满足离开中国的。一年之后,他带着他精心包装的梦,从嘎纳电影节首映开始,周游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2002年秋天,距离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四年之后,我和戴思杰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有一次相遇了。还是在酒店的那间咖啡馆里,我们坐在一起,这一次我带去了刚刚完成的与奥地利合拍的新片《芬妮的微笑》,他带去的当然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人生还会有多少那样让人感到欣慰的时刻,他又在娓娓地给我讲述着一个新的故事,当然还希望这个新的梦想能在中国实现。。。。。。

摘自《电影》2003年第七期  作者:王浙滨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巴渝小镇在 2004/03/17 19:53:55 编辑]</font>

96

主题

0

好友

910

积分

点数
618 点
帖子
833
注册时间
2004-3-13
3#
发表于 2004-3-17 20:11 |只看他 |亮它
谢谢巴姐花费接近半天的时间打了这么多字上来!!让我们也了解了小裁缝背后的故事!!
很后悔去年西单签售会时都没有向戴思杰导演问声好(主要是没顾上)!!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zhq在 2004/03/17 20:13:30 编辑]</font>

9

主题

0

好友

279

积分

点数
300 点
帖子
221
注册时间
2004-3-13
4#
发表于 2004-3-18 13:43 |只看他 |亮它
谢谢巴渝姐,辛苦了!
原来戴思杰导演在文革后期还师从过沈从文呀,那时沈先生在研究文物吧。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0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点数
2491 点
帖子
2140
注册时间
2004-3-15
5#
发表于 2004-3-21 20:22 |只看他 |亮它
谢谢巴渝姐!

呵呵,戴导演这么固执呀,这个用方言出演,我觉得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陈坤和其他母语出演的演员演得太过瘾了,轻松自如,好象完全不用考虑台词,台词都是演到当时当地了自然就说了出来,所以这部戏陈坤能演得如此鲜活。
   
对国内观众而言,不管是川语系的观众还是其他语系的观众,其实都痛苦,听得懂的,对本色语言出演的演员拍案叫绝,但对应了导演要求,逼上梁山说方言话的演员,看的时候不堪忍受,会为他们急得汗都急出来,听不懂方言话的观众就惨了,会连剧情都要费力理解,更不要说体会那种轻幽默的味道了,坤迷可能还更惨,可能会因为语言的不通,没能更好的欣赏到陈坤这部戏演得有多么的妙。

现在出来的DVD不管D版还是正版应该都有带字幕吧,大家买有字幕的看看。


23

主题

0

好友

750

积分

点数
600 点
帖子
708
注册时间
2004-3-13
6#
发表于 2004-3-21 22:21 |只看他 |亮它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4 21:24 编辑



有人说戴思杰是福建人,其实他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大概祖籍在福建吧)在四川插队落户后,就读并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他本人就非常固执,绝对说不好普通话的那种。
其实我非常理解戴的这种作法,这部电影本来在通过审查的时候,就被限制只能在国内拍摄,不能在国内上演,也就是说,主要观众是针对外国观众群,是拿到国外去拿奖的。作为一个出国多年(他八十年代初就到法国学导演去了)并以自传的形式拍摄的、以追忆青春年华为主旋律的影片,戴思杰坚持用他的故乡语种也就很能理解了。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文子在 2004/03/21 23:12:27 编辑]</font>
是什么吹皱你一池忧郁的秋水, 任朱红牵引你淡然的嘴角, 饶是年华如锦, 眉俏的逶迤仍泄漏心事如许。

23

主题

0

好友

750

积分

点数
600 点
帖子
708
注册时间
2004-3-13
7#
发表于 2004-3-21 23:08 |只看他 |亮它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4 21:25 编辑



戴思杰导演在片场(二)。

<font size="1" color="#000066">[这个贴子最后由文子在 2004/03/21 23:10:32 编辑]</font>
是什么吹皱你一池忧郁的秋水, 任朱红牵引你淡然的嘴角, 饶是年华如锦, 眉俏的逶迤仍泄漏心事如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会员列表|陈坤同名网站(2004-3-9成立) ( 京ICP备202201996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304号 )

GMT+8, 2025-9-7 05:5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