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男
- 分享
- 0
- 精华
- 1
- 积分
- 281
- 主题
- 46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14181
- 阅读权限
- 1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2-2-28
- 在线时间
- 54 小时
- 点数
- 329 点
- 帖子
- 271
- 注册时间
- 2007-5-3
- 点数
- 329 点
- 帖子
- 271
- 注册时间
- 2007-5-3
|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饭勺</I>在2007-5-16 6:26:27的发言:</B>
<P>EDWARD,虽然你很喜欢节奏明快的电视剧,但是也不必这么贬低其他风格的电视剧吧?</P>
<P>各种风格的电视剧都有喜欢的人群, 像TVB的快节奏时装剧,也有各种不足的, 特别是多看几部以后,就会发现那些桥段也不过如此,难以回味. 另外,大陆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因为陈坤拍了一部快节奏的电视剧就突然改变, 而像你讨厌的CCTV的慢节奏古装片,反而总是热播而且还一再重播.</P>
<P>还有一点你可能没想到,说起来也挺那什么的,就是亚洲各地观众,看时装剧的时候,都很"嫌贫爱富",越是"富裕地区"背景的时装剧越受欢迎,所谓的时尚嘛,大家要看的都是日本啦,韩国啦,香港啦,台湾啦(连台湾背景很多年轻人都嫌土了)..........</P></DIV>
<P><FONT size=3>我是说百花齐放和多元化,并没有贬低任何剧集,各随所好而已。只不过很好奇你们所谓的出名片子怎么都是文初时期或古代皇朝的,好像中国仍活在世界大战以前或革命斗争的年代。最恐怖的是那些悲惨年代的剧集都是40集或以上的。在东亚,这可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主流片子应属精装时装剧才对。</FONT>
<P><FONT size=3>唔......“嫌贫爱富”.....那你未免有点妄自菲薄了。自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30年每年平均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现时大城市的生活理应很时尚才是。犹记得90年和中国的邦交正常化后,即解除了60岁以上才可到中国的限制,那时侯很多华侨都喜欢游万里长城去。令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中国的 “人民公厕”,臭气冲天不在话下,令人魂不附体的是竟然没有<STRONG>“门”,</STRONG>开放式的,一进去蹲下就大家四目相望。亲戚们见状后立即面无血色,三魂掉了七魄,但人有三急,无可奈何就用雨伞当门了。小时候,我们常被提醒,到中国旅行得有雨伞随身,尤其是到旅游胜地,随时用得着,当<STRONG>“门”</STRONG>用。近10年来,这个课题好像绝响了。据知有些地方还设立了电脑智能控制的人民公厕,说明了伴随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基础建设愈见先进了。现在的中国公厕应该全都有<STRONG>“门”</STRONG>了吧?</FONT>
<P><FONT size=3>根据</FONT><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28PPP%29_per_capita" target="_blank" ><FONT size=3>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28PPP%29_per_capita</FONT></A> <FONT size=3>所引用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在东亚,以美元计算,最富有的依序为<BR>1.) 香港 38,127<BR>2.) 新加坡 32,867<BR>3.) 日本 32,647<BR>4.) 台湾 30,084<BR>5.) 韩国 23,926</FONT>
<P><FONT size=3>若以人均所得来计算,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介于3万美元,台湾2万美元,韩国仍在2万美元以下,也就是说韩国仍排名榜尾。最迷恋韩剧的是日本人,其次应该是台湾人。日本有很多韩流杂志,尽介绍韩国的娱乐潮流和影星动向。每年,韩国就因韩剧风靡日本,许多日本人蜂拥到韩国旅游以便感受韩剧里的浪漫景点,据报道,只是裴勇俊一人一年就从日本人那里为韩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旅游外汇。至今,这股热潮仍在,由其他韩星顶上。除了几个男性韩星有阳刚相外,其他的都是中性打扮,阴阳怪气的,不知那些日本女性何以迷恋上他们。女韩星很多都是后天“加工”的,每个看起来都像一个模盖出来,不过还是蛮动人的。就像《大长今》里,几乎全是电眼美女。韩国人属于天生多是小眼睛,单眼皮的种族,近10年来突然全部双眼亮丽起来了,易容包装文化一流。</FONT>
<P><FONT size=3>若说“嫌贫爱富”,最富有的日本人怎会把韩剧放在眼里?97风暴令韩国的经济深陷泥沼,人均所得跌至一万美元以下,当时亚行还想将韩国在亚洲四小龙里除名,以文莱替代。怎料短短两三年内,韩国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缔造了不少奇迹。绚丽的包装文化把韩国美好的一面以“软文化”的手段传递海外,起初在台湾引起巨大的回响后才来征服其他亚洲地区。且看更富有的新加坡,它的娱乐产业仍难以跨出国门,即使临近的大马也不过把新加坡的影视当作 “巴刹(菜市)娱乐” 来看,因为新加坡出名的都是那些演小丑或土里土气的滑稽片如puah chu kang,梁婆婆的梁家班底。比新加坡要穷得多的泰国在娱乐方面更有看头和创新呢。</FONT>
<P><FONT size=3>别再认为中国还穷,拍什么浪漫爱情、科幻等题材新颖的时装剧会遭人唾弃,没人青睐,那不过是自卑心理在作祟。不是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吗?穷而不变不就显得更穷了?其实,在上海和北京拍的《非你不可》、《粉红女郎》和《夏日里的春天》(这出不知哪里拍,也很有时代感) 都有很强烈的现代都市感,哪来穷说?比台湾剧更好,只看怎么去包装和宣传而已。其实,台湾片在这里没有什么市场,除了少数偶像片还可以外,很少人青睐,我们较钟情于台湾的歌唱娱乐。大马的年轻华侨若要发展歌唱都到台湾,如<STRONG>光良</STRONG>有《童话》和《掌心》等,发展影视的会去香港如<STRONG>李心洁</STRONG>有《见鬼》和《鬼域》,<STRONG>杨紫琼</STRONG>有《风尘三侠》、《警察故事》、《卧虎藏龙》、《咏春》等,数年前又去了hollywood拍james bond片。</FONT>
<P><FONT size=3>主旋律片,唔....还真是头一次听到这个词呢。除了主旋律片,还有很多题材可以发挥,这得看包装和宣传攻势了。得有娱乐先锋打头阵才能解放那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60年代的香港,粤语片和歌曲仍被认为庸俗和没文化的象征,主流的都是操华语(国语)的悲情片和黄梅调歌曲。到了70年代,数位娱乐先锋如黄沾、顾家辉、罗文、许冠杰兄弟等人先后开创了以粤语为香港娱乐主流的新纪元。他们创作了大量具时代感的粤语歌曲和片子,当年那出粤语片《最佳拍挡》更打破了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票房收入和入场人次。在80年代,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人更把粤语歌曲推向新高峰,粤语歌坛百花齐放,抒情和劲歌舞曲都有。他们更以百变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梅艳芳就被认为那年代的百变妖后,她那首《将冰山劈开》真的把老旧的东西和思想都劈开了。之后,一大堆粤语剧如《上海滩》、《新扎师兄》等大受欢迎。就这样,华语(国语)娱乐文化自70年代开始在香港日渐式微,直至没落。到了90年代,港人为了打进中台国语市场,开始了粤国两唱,张学友的《吻别》、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的抢滩成功给港星打了一剂强心剂。在90年代末,张惠妹才把台湾的歌坛变得较为摇滚起来,如今S.H.E、 蔡依林、周节伦等已革新了当地的歌唱风貌。以前,台湾的歌坛尽是那一类抒情、悲情或没饭吃的曲子,没有什么劲歌舞曲。<STRONG>中国欠缺的应该就是这类娱乐潮流的革命先锋吧。</STRONG></FONT>
<P><FONT size=3>我会那么清楚因为大马的数百万华侨因香港转向以粤语为娱乐主流而促使粤语成了最多华侨听得懂的华族方言。可是,福建人才是大马的最大籍贯,超过40%,其次是客家人,第三才是广东人,接着是潮州、海南、福州等。以前,他们时常要求政府学新加坡把港片配音成华语,免得粤语“渗透”全国各地,取代华语的普及性地位。</FONT></P> |
|
我本不欲生,忽然生于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世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