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天涯看到一篇不错的评论,说的虽然不是坤剧,但有借鉴意义</P>
<P>“其实一部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好与坏与观众在看影片是的心态有很大关系,象《英雄〉〈夜宴〉这些大片,凭心而论,这些电影未必就象大家说的那么垃圾,只是因为这些电影在公映之前,制片方就已经对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称其多豪华多宏大多深刻,简直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杰作,百年难得的经典。这种本该由观众说的话都被他们说尽了,那么观众能说的就只能是反话和泼冷水了。这种商家最常用的低劣炒做手法固然会引起观众看电影好奇心,但同时也使观众首先在心理上就产生了逆反效应。</P>
<P>事前对电影宣传的那么好,而观众看完后发现影片本身并没有所期望的那么高,自然会有一种被愚弄和欺骗的感觉,于是就纷纷狂批起来,一部伟大的“垃圾”就此应运而生。设想假如这些大片在事前没有经过任何张扬炒做,就象〈三峡好人〉一样得奖之前默默无闻(英雄至少总比三峡好人这类电影的视觉效果好吧),等到公映之后再开始宣传,观众看完之后肯定会惊喜若狂哇想不到中国还能拍出这样场面宏大画面华丽美妙的大片,然后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有感觉。</P>
<P>这部片子带给人们的惊喜会掩盖了影片本身可能存在的一些瑕疵。剩下的就只是欢呼和赞叹了。接着就会有大批的文人学者影评人士跟在后面挖掘影片中的人文含义社会意义了,而且越说就越象那么回事。当初我们看〈铁达尼号〉时不就是这样的么?电影业其实和其他产业一样,也是这么现实和势利,以成败论英雄。<br> <br> 其实文化精神艺术内涵这些东东对电影而言,就象盐巴对饭一样,少了固然饭菜无味,但也不是举足轻重缺了它人就吃不了饭必然要饿死。一部电影只要不是太烂,仔细看看也总会从中找出些人文的东西在里头,大家要是觉得觉得一部电影好,电影里即便一个最普通的小脚色的一句无关紧要的对白都会有人去细细琢磨,看看能不能从里面发掘出什么深刻含义;而大家要是都觉得一部电影烂,那么这部电影就会臭如狗屎一无是处,更别提什么内涵和精神了。</P>
<P>观众的心态永远都是这么极端和狭隘。”</P>
<P><br><br> </P>
<P>《云水谣》上映后真的要第一时间出影评到各大论坛,我想问的是,对坤和电影的总体评价肯定要高的,但如果影片真的有那么一点瑕疵,要不要写?全是赞美就难免有拍马、枪手之嫌,那个批评的“度”该如何把握?要不要先放上爱坤网让众姐妹先“审一审稿”?</P>
<P>《门》的宣传就觉得太少了,可能和还没确定上映日期有关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14:47: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