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14
- 积分
- 6256
- 主题
- 199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8448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08-2-24
- 在线时间
- 463 小时
- 点数
- 3934 点
- 帖子
- 5625
- 注册时间
- 2005-11-1
- 点数
- 3934 点
- 帖子
- 5625
- 注册时间
- 2005-11-1
|
本帖最后由 幽篁听箫 于 2017-6-6 21:25 编辑
有关演艺人员罢演或罢戏的事件,坊间已有许多传闻;而一般老百姓对此的反映是:无论是张三罢演或李四罢戏,都已经不新鲜了——因为原因大家都比较清楚,大抵跑不出”利益“二字。因此,在媒体仍然拿这些吸引读者或观众眼球的时候,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可能也仅仅是吸引一下而已,而不会引起吸引后的关注。陈坤的这次却不同,是一次纯粹的“罢录”事件,而我们也在这次的罢录事件中,看到了一个年轻艺人难得的艺术良知与央视编导常见的弱智。
曾几何时,大陆的综艺节目似乎除了搞笑和拿艺人开涮之外,似乎便没有什么招数了。这些从港台电视媒体学来的垃圾,在全国各个电视台上俯拾皆是,已经到了泛滥成宰的地步,但尽管如此,相关编导还是依然故我,而有些艺人也仍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不外乎双方都能从这种已经乏味的形式中得到各自需要的东西。电视台需要的是收视率,而艺人则需要不断的在媒体爆光,来增加自己的人气——据说,这是一个艺人走红和维持走红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对很多有造诣的艺术家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但是,在一个基本由供需平衡来维持的文化市场,这是一个可以理解并且有些无可奈何的事情。因此,不必苛求艺人们整天像个唱堂会的似的忙着到处赶场,其实他们所做的,和每天蹬着三轮车卖菜的小贩差不多,只不过小贩们卖的是箩卜白菜,而艺人们推销的则是他们自己。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家都约定成俗的情形下,敢于对媒体说“不”,敢于在影片《理发师》的首映式上,对央视的编导直言““我一直不是个很娱乐的人,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天做这期首映特别节目,所有的观众焦点都围绕影片本身,我不习惯那种方式。”而断然拒绝《中国电影报道》的“非分要求”,就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需要一定的人文精神积淀。而这一点,正是许多艺人、特别是年轻的艺人所缺乏的。
在看了相关报道后,我不认为陈坤在耍什么大牌——当然,如果这件事能发生在他成名之前 就更能说明问题。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艺人,陈坤的表现,足以说明现在的年轻演员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而超出我们想象的,是央视这期节目的策划和编导,已经愚蠢到了除了用“弱智”来恭维他们外,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字眼。请看陈坤的经纪人对记者的答问:
“本来一再提起陈逸飞先生的话题,大家的心情就很沉重,突然要他们在镜头前表演谈恋爱,作为对影片有感情的演员来说心情也挺复杂的,何况这样也和《理发师》所表现的情景不符合———这本来就不是一部轻松、娱乐的电影。另外节目组还提出当时的环节要做那种‘春暖花开情人踏青’的内容,陈坤觉得这和电影以及节目的氛围极不吻合……”
我还没有看过《理发师》这部电影,因此无法对这部影片进行评价,但从经纪人介绍的情形来看,这部电影似乎并不轻松,更何况还牵扯到陈逸飞在拍摄期间突然病逝的问题。稍有常识的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在这个时候来什么噱头、洒什么狗血而去让陈坤去骑什么自行车。因为这本身与影片和现场的气氛完全相悖。而偏偏,《中国电影报道》的人就这么有创意,以至让陈坤当场“罢录”,以至让我们了解事情真相后对他们的智商叹为观止。
出于操作层面的考虑,这期节目不是不可以做,只是切入点和看点不同。既然《理发师》是个相对沉重的影片,既然又发生了陈逸飞不幸逝世的悲剧,那么,节目的看点从感情入手不好吗?难道就不能得到演员的配合吗?从更大的一个范畴看,难道娱乐仅仅等于搞笑吗?这些属于常识范围的问题,在这里饶舌已经多余了,想不明白的还是有关央视编导的智商问题,用宋丹丹的话说:这可能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罢录”看央视编导的“弱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