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主页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25
- 积分
- 3188
- 主题
- 423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9176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2-9-13
- 在线时间
- 263 小时
- 点数
- 1278 点
- 帖子
- 2039
- 注册时间
- 2006-4-18
- 点数
- 1278 点
- 帖子
- 2039
- 注册时间
- 2006-4-18
|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16 12:20 编辑
中午吃完饭,我默默地等待着三点十分,因为我期待了很久的《理发师》终于在最近上映了。暌违了将近一年,经历了停拍的风波,在天国的陈逸飞终于等到了这天。
选择看这部电影,第一个原因,当然是陈逸飞。我知道陈逸飞是首先通过他的摄影和油画作品,后来他在《理发师》将近拍摄完毕时的突然去世让我在惋惜悲伤中进一步去细细品尝他的作品。其次,即使不知道陈坤和曾黎如何诠释陆平和宋嘉仪,但因为我看过他们的作品,对他们还是挺有信心,所以,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男女主角算是我期待的。第三个原因是这部电影的题材,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很美,我觉得,尤其是上海女人那种那时特有的姿态,我想现在真的很难在现实中重温。陈逸飞一直希望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中国版的《钢琴师》,但是以他的天才以及对艺术独有的触觉,完全可以不用任何其他的宣传手法让《理发师》开名。战乱中的爱情故事已经是旧生常谈,但旧的事情并不一定不感人。这是我没看之前的一点想法。
我收好了一包纸巾和一点寄车的散钱,驱车前往影院。因为以经验来看,我肯定哭,所以为免难看是应该准备纸巾。进场后,数了数,六个人,而且,清一色--中老年人。可能因为是那个年代背景的关系吧。电影开始的时候是幻灯式地将陈逸飞的油画搬上银幕,然后电影才开始。整部电影以1937年到建国约5年后为时代背景,把陆平和宋嘉仪的感情融化到动荡起伏的社会洪流中,每个场景,都象极了陈逸飞的油画,又好像是他新的油画作品,一幅幅特别美特别柔和的画。
失控的跌宕,无奈的选择,卑微的感情,发自内心却卑微的矢志不渝,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点形容和感悟,坚持过后,必将能获得美丽的爱情,不管多久。
关于男女主角,我只能说无论从外型气质到演绎的方式,他们演活了陆平和宋嘉仪。虽然陈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毅,因为罗毅眉宇间的坚定曾经让我见到他就觉得他就是罗毅他不是陈坤,通常这样之后,很难再把他想象成另外一个人,何况是另外一个不同年代的人。但是他真的演得很好,如果有什么不足,那我觉得是他对宋嘉仪的感情还不能演得让我觉得他很爱宋嘉仪,除了当他们整出戏唯一一次拥抱的时候,有觉得内心的感情迸发出来,但是我不是影评人,更没有资格说他演得不好。看完后,我自己的想法就是他演得最出色的就是把当时压抑的内心及对个人身份的自卑和热爱之间的矛盾都诠释得很细腻,让我觉得他就是陆平,他就是那个带着黑胶唱片机、几把剪刀和他的感情到处流浪但绝不向日本人屈服的理发师。而宋嘉仪,她是不需要怎么出力去演的,正如陈逸飞生前所说,曾黎就是宋嘉仪,她一站出来,没有其他人比她更适合。
意外的,看到最后,陆平宋嘉仪20年后的重逢也仅仅让我热泪盈眶,并没有象一贯让我落泪的电影那样让我需要抹去眼泪,纸巾乖乖躺在袋子里,我连去拿都不用,因为我知道我不会用到。那种感觉其实很痛苦,通常能哭出来了,就比较舒服。压抑着好像眼泪开始倒流往心里去的感觉。本来全场的人(后来又进来十几位,坐我前面两个六十几岁的女人一直在议论并且发出笑声,我不得不再次为这类国人感到悲哀)已经站起来包括我,但出现了约两分钟的陈逸飞生前的拍摄花絮,所有的人都站住了,静静地看着,我整部戏最专注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都有点挪不动我的脚了。我心里在对陈逸飞老师说:失去你,是中国艺术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们这些小小的所谓艺术爱好者的一个很大的伤痛。我们心里永远缅怀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