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介绍
- 不是七七的77
- 个人主页
- QQ
- 550393870
- 生日
- 1987 年 4 月 29 日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8
- 积分
- 1828
- 主题
- 37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8843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14-12-9
- 在线时间
- 1131 小时
- 点数
- 1820 点
- 帖子
- 1448
- 注册时间
- 2006-2-3
- 点数
- 1820 点
- 帖子
- 1448
- 注册时间
- 2006-2-3
|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8 18:35 编辑
虽然大唱赞歌已经有些不入流了,但是无论你是习惯被动接受的还是喜欢主动找茬的,你都不能说建国大业是部失败的电影,因为从传播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几乎在上映前就已经宣告成功了,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牌的一部电影,很有意思的是,刚在华表奖上大出风头的《梅兰芳》和《集结号》几乎以两个完整剧组的方式参与到这部巨作中来,陈坤甄子丹赵薇三人构成了《画皮》的半个剧组,冯小刚携手张国立徐帆两人又可以结合为《一声叹息》剧组,如果金城武来了还可以跟刘德华和李连杰叙一下《投名状》的旧,从来没有一部主旋律电影可以吸引那么多的一线电影人为其鞍前马后,也从来没有一部主旋律电影让爱凑热闹的公民和装作不爱凑热爱的愤青们一起挤破了头皮去影院凑热闹。建国大业是一部让一贯坐在电脑前淡定的等待种子的也包括我在内的一介刁民也迫不及待的电影。于是前天傍晚,在万达电影院门口徘徊了一右二分之一个小时后,我和一女性朋友捏着钱包抱着视金钱如粪土的理想主义走了进去。
前面说过了,建国大业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于一种外部影响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部电影是沾了60周年以及明星的光,沾了时代的光这是天时地利,沾了明星的光这是人和,明星效应对于电影创作从来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鼓励的,我知道主旋律商业化目前在电影界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我想商业化不仅是指形式上的商业化更任重而道远的应该是内容上的商业化,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主旋律电影尤其是像建国大业一样备受瞩目的电影其内容上的商业化对于剧本创作者来说尺度还是很难把握的,轻了观众不认可重了广电总局不认可,总之目前来说形式上的快速商业化以及内容上循序渐进的商业化看上去倒像是一条捷径,之前的《云水谣》和《集结号》算是尝到了甜头,本质上这两部电影都在传达社会核心价值观,但是明星效应以及故事性比较强的剧本使得观众不仅很买账还经常把《云水谣》归结为“爱情文艺片"。但并不是每部主旋律电影都有在形式上进行商业包装的条件,而《建国大业》对于商业资源“不请自来”的吸纳力真的让人艳羡不已。前面刚刚说到建国大业是沾了时代和明星的光,但是反过来想,对于我这种在20几岁同时拥有无限的花痴能力和一定的鉴别能力的人,看到这样一大锅燕窝鱼翅人参,就算是乱炖的,也未尝不是沾了电影的光。
还说说说电影本身吧,电影结束时,我旁边的一些观众意犹未尽的起立鼓掌,这其中有很多像我一样纯真的年轻人,我想也许我恰好跟一些年轻的共青团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走到了一起,想到这一点我倍感幸福,幸亏我不是跟那些粪到连自己的爹娘都会忍不住要批判的人坐在一起。借用同去朋友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本身的看法——"怎么时间过的这么快”,当然“快”并不一定是褒义词,看到有些人谈到,建国大业根本就没有完整饱满的故事情节,全是还没点到即止的场景切换以及明星眼花缭乱似的过场,可是用近乎苛刻的艺术标准来要求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不是有一点自寻烦恼?一部主旋律电影能做到教育性娱乐性艺术性兼具真的是需要一定RP的,建国大业在我看来已经将三者进行了条件允许范围内的有效杂糅,难道有人会希望《建国大业》拍的像《疯狂的石头》一样吗?
对于我这种历史常识严重缺乏的人来说,不存在《建国大业》里面“没有故事”的愤慨,历史本身就是故事,而且历史本身远远要比虚构出来的故事精彩的多,所以《建国大业》对于1949年前后这段历史的梳理对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受用的,因此有人说《建国大业》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且我想还应该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虽然《建国大业》脱离了以往我党英雄对方狗熊的充满了激进的“爱党主义”精神的刻画方式,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在完全客观的角度下俯视两党的境界,这部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也是能证明它真的有艺术价值的一处是对国民党尤其是蒋氏父子进行了尽可能的平视甚至对小蒋不乏正面的描写,另一方面对共产党也完成了从神到人的还原,特别是几位领导人醉酒之后的真情流露,周总理那罕见的潇洒不羁的形象真的让花痴的我忍不住冲上去拥抱他或者被他拥抱......哈哈.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对中共带有些许仰视的滋味,从场景画面到背景音乐,国民党方面永远都是阴霾遍布,一片萧条,垂死挣扎,狗急跳墙,而共产党方面永远都是太阳出来喜洋洋,领导人永远是一副心态平和团结友爱的慈祥摸样。但是这一点绝对不能成为电影本身被诟病的理由,因为它只能这样拍,而且已经尽其所能还原了历史,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还乐意接受这样一种"真相".
虽然场景切换的确非常频繁,但《建国大业》也并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流水账,也许搭眼一看它具有标准流水账的形式,但是细看每一笔账,能发现轻重不同的记录以及趣味横身的桥段,我并不是要夸赞《建国大业》的叙事有多精巧,这样我会心虚,而是想说明《建国大业》也并非那么不精巧,电影中的一些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这些细节很多都是拜明星的龙套所赐,文人哲人大师陈凯歌演出冯玉祥也竟然带了点匪气,范大厨为了一锅菜牺牲了一条命让人感受到个人崇拜的恶果(我是不是看偏了),王宝强的“地主大院”的确很有娱乐精神,张涵予的间谍形象让人更加期待接下来的《风声》,姜文的脏话立马将我拉回到现实生活,陈道明出来时全场的轰动效应让我倍感孤独(只有我一个人对蜀黍花痴不起来吗),刘烨的外放式表演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仍然很欣赏也很受触动,冯巩绝对是负责出来搞笑的。现在暂时能想到的有意思并且在场观众反应比较强烈的明星龙套也就这些了,其他暂时想不到的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龙套了。但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些与“明星”二字无关的细节,这些细节从侧面反应出这个剧本并非完完全全是由明星龙套串起来的。一个在前面已经提到,是我党几位重要的领导人的“酒戏”,当然酒后真情流露的戏码在别的戏里很常见,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出现这样细腻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周总理是完全放开了,毛爷爷是完全陶醉了,(对不起我好像根本就没关心其他几个蜀黍),虽然都是醉酒,但是形态各异,人物之间立马区分开来,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场戏弱化了几位好汉身上的英雄色彩,当周恩来和朱德抱在一起感慨万分内牛满面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伟人流下了伟大的泪水”,而是"两个男人流下了属于男人的泪水”,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称之为准人性化的刻画,我知道人性化其实是一个特别有高度的词。但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当时的配乐虽然是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但是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太现代化了。另一场戏我觉得还不错的戏也是属于我党的,我相信很多人对这场戏津津乐道,就是中共领导人在开某个会议(记不清名字了)入场时,透过两个战士的镜头来捕捉每一个领导人进场时的仪态,我比较不喜欢那段喜气洋洋的配乐,原因仍然是太过现代化,让人有跳戏的感觉,但是这种拍摄手法在这个电影里还是显得有那么一些新意的,一来是可以省镜头,把会议出席人员像一条流水线一样但又不失趣味的介绍一下,二来是可以通过战士的视角来表现每个领导人的性格特点,第三方视角可以给观众造成了一种“真实”的幻觉,人物的性格塑造会更加可信。
除去这些观赏价值比较高但不影响故事主脉走向的细节由于之外,《建国大业》其实并非传说中那么“混乱”,而是非常清晰,虽然电影动用了并调戏了很多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牌明星,但是故事的主干并不是由这些龙套明星和那些娱乐细节构建的,有的龙套虽然跑的很不靠谱但是并不影响故事的力度反而刺激了观众的兴奋神经,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喜事。《建国大业》的主线无非有三条,而且是平行发展的三条线,中共的高风亮节与节节胜利,国民党的内部矛盾与节节溃败,以张澜和李济深为代表的民主人士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和共产党充满爱心的目光注视下中节节转移。这三条线上的主要演员都是资深的特型演员以及演啥像啥如王学圻一样的实力派演员,所以《建国大业》并没有因为这么多明星的投怀送抱而方寸大乱,相反我觉得总体来讲《建国大业》还是属于坐怀不乱的,虽然有些无所谓的戏码明显的像是某些明星撒娇硬要来的(没有恶意),但是从主线上来讲,故事还算讲的干干净净。
蒋氏父子的戏被很多影评人称为《建国大业》中最具人情味的戏,其实很多人都忘了戏中还有一场傅氏父女戏本应该更充满温情才对,蒋氏父子毕竟是日薄西山,父子情里面多少有些难以言表的苍凉,而傅作义与傅冬菊这一对父女面对亲情与身份信仰上的冲突可以表现的点应该会更多,可惜导演没有给演员更多表现的机会,而仅有的一场给父亲洗脚的温情戏也被演员演的不咸不淡。回头再看蒋氏父子之所以被大多数肯定,一方面不能忽视戏份的力量,张国立和陈坤都是本片的主要演员,虽然他俩本身形象除了都是男性之外和历史上的老蒋小蒋几乎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但是相对充足的戏份(特别是张国立)在给他俩制造挑战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揣摩和学习的机会,所以有些人批判个别明星龙套都跑的不够敬业,其实也都有情可原,有几个演员会为了一个仅仅两秒钟的而且不影响剧情发展的过场自残般的反复练习?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演的是谁只能选择本色出演。张国立虽然刚一出场还是难免会让人有“皇上吉祥”的冲动,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老蒋形象还是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认可,虽然我总感觉他在表演的时候肯定有那么一点点的怯,但是这种不够自信和不够锐利最后传达在老蒋的脸上变成了一种极深的城府以及“老年的落寞”,也算一件喜事。(其实我不是很了解老蒋,乱说一通,希望专业人士批评指正)。而陈坤其实是从一出场就没有给观众跳戏的感觉,在《建国大业》中,他从第一个让我旁边的女观众惊呼“天哪,好帅啊”的镜头开始,善始善终一直将具有陈坤特色的蒋经国进行到底,在演绎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能做到让观众从第一眼就能信任他对于非特型演员来说其实是特别难的。不知道蒋经国的人可能很少,但是真正关注并熟知青年蒋经国的人并不多,在青年蒋经国这个角色上,之前的影视剧中并没有给陈坤提供参考范例,在这种没有任何表演模式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陈坤完全凭着临阵磨枪似的史料阅读和内心揣摩去建立蒋经国这个人物,先说服自己再说服观众。有些人觉得这个过程肯定特痛苦,但是我倒觉得陈坤真的非常幸运也非常幸福,因为这是一种不受原始经验束缚的完全靠自己的悟性与能力还有自身魅力真正将角色立起来的创作过程。其实,我之前根本没想到蒋经国这个人物会引发那么多讨论,当然这些讨论中大多数都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惊艳声。“原来陈坤这么会演戏”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话,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原来这么多人才刚刚知道陈坤这么会演戏。其实我觉得陈坤身上一直有一种青年领袖的气质,所以虽然形象上有差别,可是在澎湃的理想主义和强烈的责任感方面,他和青年蒋经国并非没有一丝相似之处,这种精神上的共通也许有助于他将青年蒋经国塑造的更为自信,当你在表现出来的不是游移而是自信的一面时,观众那时往往就会特别的愿意相信你。
关于小蒋的几场戏,看很多人已经分析的特别科学了,包括眼神,嘴角以及台词,越看越觉得自己像是没看过这部电影一样,其实只看了一场就写评论对于我的记忆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坤和佟大为的那场戏,觉得这场戏特别有意思,我竟然看的特别欢乐,其实陈坤和佟大为都是比较适合演戏剧冲突比较强烈的戏,但是这场戏中陈坤的激情和愤怒明显的和他以前戏中的外在表演不同,因为单看他发怒时两条眉毛的高度就可以知道,这场戏中陈坤并非一味的爆发,而是非常有节奏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有些台词近乎咬牙切齿的说出来,再加上那直勾勾的(这样形容科学吗)让人不寒而栗的眼神,我要是佟大为就会直接跪下说“表哥,我错了”,这是一种成熟的表演方式,但是加上那理想化与文学化都很重的台词,就让人又觉得这还是属于一个青年人的情绪,所以这场青年蒋经国的爆发戏算是不偏不倚,正好射中红心。而佟大为也发挥的特别好,那声很没有出息的“姨妈"将一个纨绔子弟刻画的非常生动,最有意思的是我竟然看到有人说佟大为的表演颇有一些陈坤以前的味道,于是当看到陈坤怒视着佟大为而远处邬君梅淡定的劝解着这两个人时,我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像是两个小朋友在玩耍,其中佟大为小朋友偷来的玩具被另外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陈坤小朋友拿走并送还了失主,于是佟大为小朋友不乐意了躺在地上打滚,陈坤小朋友淡定并不屑的看着他,远处家长正边打毛衣边唉声叹气的劝架。想到这一点,我忍不住喷了,周围的人都特别不解的望着我。
好了,还是回到《建国大业》了,一般这个时候,都要开始慷慨陈词准备最后的结语了。其实我还是想回到自己最开始的观点,不管你是看了还是没看,不管你看了之后骂娘还是爱党,不管你是不是像我这样愿意写上一篇无聊的评论,你不得不承认,《建国大业》已经成为一个话题,一个社会性的话题,这本来就是一种纯粹的商业电影所不能做到的,这本来不是一部纯粹的主旋律电影所能做到的,这本来更不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电影所能做到的,建国大业的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也类型糅合的结果,不是简单的拼盘,糅合会比较好听。从这一点来说,虽然建国大业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个社会话题,但究其本身来说,它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