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历
- 其它
- 血型
- AB
- 自我介绍
- 过去不可以复制,未来是不可以期待,现在是最真实的。
- 个人主页
- 性别
- 女
- 分享
- 0
- 精华
- 15
- 积分
- 3646
- 主题
- 120
- 相册
- 0
- 好友
- 0
- 记录
- 0
- 日志
- 0
- UID
- 13846
- 阅读权限
- 200
- 听众数
- 0
- 收听数
- 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 最后登录
- 2025-4-17
- 在线时间
- 5120 小时
- 点数
- 6473 点
- 帖子
- 2232
- 注册时间
- 2007-4-2
- 点数
- 6473 点
- 帖子
- 2232
- 注册时间
- 2007-4-2
|
本帖最后由 dream 于 2016-6-8 18:12 编辑
一看花絮
2009年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了《建国大业》的开机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蒋经国由陈坤演绎。发布会里,陈坤摘下闪亮的耳钉,头发随意的飘着,便装一度,谦厚沉稳的站在一众资深的演员身后。纵是如此,却仍然能感觉到他那与别不同的气场,淡淡微笑里的一丝愉悦和兴奋。
2009年3月某一日,蒋经国的造型初现。众里寻蒋经国,只能惊鸿一瞥的看到一个头发梳理得平整的头顶,跟迷彩色调的御寒外衣来个无声的穿越。
2009年3月某二日,这好像是第一场戏。“蒋经国”要面对当时的上海记者,心情紧张,以至找不着北。父亲“蒋介石”雪中送炭,讲了一套“蒋经国”早已了然于心的山水理论,助了“蒋经国”一把。另一场跟杜月笙的较量,原本亦是紧张万分,但因为“杜月笙”多次走位错误,让“蒋经国”可以偷偷的乐了一把,绷得紧紧的情绪得以放松了一点点。
2009年3月某三日,蒋经国跟孔令侃的正面交锋,很有爆发力的一场戏。“蒋经国”匆匆的从别的地方赶来,有点疲倦。片场里,“蒋经国”来回踱步的苦思冥想寻找感觉,最终完成“爆发”任务。放在桌上的两把枪,更是引人入胜,究竟谈的是什么,竟谈到枪口上?
2009年3月某四日,戏里的主角应该是蒋氏父子,可是到了现场,纵是国家总统及总统太子也逃不过鸽子的戏弄,两只鸽子更在蒋经国的左右肩头分庭抗礼,忧国忧民的蒋经国一心一意的想着政事,没有意识到这两只不速之乌。画面是非常有趣,令人不禁连连大笑,但安静下来之后,会蓦然发现这是一个如何认真、如何专注的“蒋经国”!再另一个某日,一个让“蒋经国”在镜头外非常感动的场景。一句让人浮想联篇的台词“父亲,这个地上很凉啊”。一个无力回天的蒋介石,苍苍然的坐在地上。一个站立得毕挺的蒋经国,黯然神伤的看着父亲的背影。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父子对话?!
2009年4月某日,跟上海市长会面,正式揭开“打老虎”的幔幕。究竟蒋经国在上海要打的是那些老虎?
2009年7月30日,《建国大业》的海报初现。主题曲“追寻”由孙楠主唱,这是一首颇为抒情的歌曲,配合着戏里的某些情节,既诗情画意,亦气势磅礡。歌词的最后一句「追寻那人世间的大爱无疆大道无垠」,是中心思想?
一段段的花絮,一张张的剧照,一部电影,一首主题曲。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演员,一个蒋经国,一个陈坤。这将会是怎样的《建国大业》?!
二看文字
在一众重要演员里,陈坤的外型是最不像蒋经国。究竟历史里的蒋经国是一个怎样的人?花絮里看到的人物,跟蒋经国有什么关系或瓜葛?人们谈个兴高彩烈的“上海打老虎”又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中学年代,对于历史科的考试测验,一直是个恶梦,清末民初的那一段更让人背个头大生烟。或许是因为民初的那段历史太现实,既没有一些像盛唐时的浪漫诗歌、风流韵事,亦没有三国时代或是战国七雄的豪气干云、英雄气短。过了中学阶段,以为可以告别历史,却想不到因为陈坤或是蒋经国,再一次接触历史这个课题。对于网上有关蒋经国的资料,只是看了少许,没有陈坤那么努力。书本方面,亦只是某天在书店闲逛间抓了本有关蒋氏父子的回家。
书中概述了蒋经国的母亲因躲不过日军轰炸而离逝,在立坟的事情上,蒋经国更要为顾及父亲的为难及宋美龄的存在而忍让。离开苏联回国后,蒋经国遵从父亲的意思,勤读《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军人精神教育》及《三民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书,以图洗去在苏联受教十三年的痕迹,将来可以协助父亲执掌国民党,同时亦可以实现他心里的某些政治理念。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在父亲面前得到肯定,在宋美龄的面前可以为母亲挽回一点面子。可惜的是「时不利兮」,“金圆券政策”一事加速了国民党走向经济危机,蒋经国的政治梦想未酬,国民党便自食其果,烟灭在大时代里。到上海打老虎,蒋经国本抱着雄心壮志,可是,杜月笙是上海显赫有名的青帮老大,根基稳固,扬子公司的负责人孔令侃更是宋美龄视如己出的宠儿,面对这两个人物,蒋经国纵有青天的本色和胆量,最终亦不得不接受现实,因为那时那刻的国民党或是父亲蒋介石,已经没能力去担起这场因反腐而显生出来的家族风暴,只能让它无声落幕。看过这书,终于长了点知识。
书中还引用了某处对蒋经国一生的心理写照「孤臣孽子,愁闷孤独,操心也危,虑患也深」。难道陈坤在《建国大业》里要贴近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内心世界?
三看电影
累积了七个多月的等待和期待,终于看到了陈坤所解读的蒋经国。
第一遍看《建国大业》,对于蒋经国何时出现没有个大概,所以只有打起精神,用力的瞪着屏幕,避免错失小蒋的镜头。纵是如此,蒋经国还是在毫无心理准备下,突然登场,只觉镜头过得很快,未及细看便已是下一场了。由于坐的位置距离屏幕有点远,感觉屏幕有点小,所以坐直了身子,眼睛没敢离开。但亦可能因为眼睛瞪得太用力之故,慢慢的竟然产生了一种像看3D电影的感觉,每次蒋经国的出现,感觉他整个人都好像离开了画面,有种很亮眼的光芒发出来,心里不禁暗暗的说“小蒋,你可否跑回屏幕里,这可是2D电影啊!你总是跑出来,我怎样看你跟别人的对手戏!”
在139分钟里,有很多的资料从画面传递过来,一时间看不清国民党、共产党以及民主党派之间的局势和关系,只能一方面不停的用眼睛追画面,一方面用脑子消化并组织那些情节。比较好一点的是那些有关蒋氏父子的场面,因为看戏前已受过花絮及文字的洗礼,略为知道一点来龙去墨。看完戏后,脑中仿佛有很多东西,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不出来。
第二遍看《建国大业》,位置距离屏幕不远,还可以很淡定的靠在椅背。这一次终于比较清楚的看到蒋经国,还看到了其他人。戏里的蒋经国只穿中山装,眼神凌厉,说话坚定沉稳,挺拔的身躯中隐隐透出一股太子的气势。但蒋经国并不是一个被骄纵惯的太子,他是军人,他有大志、有抱负、有理想。从电影的开场到结束,小蒋总是严肃的板着面孔,但可以看到眼神下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面对上海市长,他的严肃是一种警告,此番来上海非为风花雪月,所以有点讽刺味道;面对下属,他的严肃是一个命令,不得有误,似有军令如山之重;面对记者,他要借媒体的笔传达一份决心,所以坐在那儿的小蒋,身体微微前倾,有拜托记者传递一个清楚准确信息于公众之意;面对杜月笙,有决不认输之势,冰山是移不了,但老虎却一定打给你看;面对孔令侃,坐姿不一样了,是理直气壮的靠在椅背,并且浑身上下像有团火,对孔令侃的责难,亦似有调侃宋美龄之嫌,个人感觉的画外音是:这个挖父亲墙角的人,就是夫人你一直宠爱的外甥。至于面对父亲的几场戏,挺复杂,适当的时候要进谏,需要的时候要有谋有勇,该收手时要硬生生的吞下一切的委屈及无奈,大势已去时就只好尊从父命。可幸老蒋还会称赞一下小蒋,打算退守台湾时亦没有忘记把小蒋带过去,原来老蒋心里并不是只有一个宋美龄,小蒋还是有位置的。
这部电影对国、共两党没有刻意的褒贬,但从画面所出现的事情里,观众会看到共产党的成功、国民党的溃败并非是天数。就正如美国的领事在李宗仁的面前说了句很讽刺的话“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共党的团队里,看到的是有商有量,伙伴间同心合力;国民党里的情况,刚好相反,是一人独大,党员间各怀鬼胎,老蒋身边的毛人凤,尽替他做着些见不得光的事。蒋经国纵有胸怀理想之心,支持父亲之志,亦难以一人之力挽救已病入膏盲的国民党。除了国、共两党,还有对民盟及民革的描写,民盟的张澜从开始时的乐意居中调停到后来的投共弃国,民革的李济深从当初的耿耿于怀、举棋不定到终于表明立场。四个党派、四个中心人物,两条主线,两线副线,互相牵扯在一起,撰写了一段中国历史。
戏里的毛泽东展现了一个领袖的气派,收到活捉杜聿明的捷报,他没有因为胜利而沾沾自喜,反倒是知道以后不用再有战事而感到欣慰;听到蒋介石下台的消息,他沉默不语,没有落井下石;面对傅作仪、李济深,他显出了胸襟,国家事大于一切的个人恩怨。反观蒋介石,得势时有点不饶人,失势时变得有点阴险,幸好最后还懂得收手,没有葬送更多的无辜生命。张澜虽然年事已高,却立场坚定明确,那枝握在他手里的柺杖,在重要的时刻,被他用来敲地板,敲得掷地有声,份量十足。李济深则有点顾虑太多,却可以理解明白他的担心所为何事。
至于电影里的战争场面的处理,颇为喜欢。那个黑白的色调,那些断断续续的段落,当中流过了多少的血与泪,烟没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当毛泽东站在军车上,一个老兵激动的在他面前说“… 活着的、死去的 …”,听到这几个字,脑中“嗡”了一声,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一刻的毛泽东大概也想到了,以至在阅兵过程中流下泪来。这一段看的挺感动。
综观全片,资料虽然很多,却是越看越觉得好看。一遍遍的看下去,仿佛每次都有点新发现。可以是精警的对话,可以是别有深意的道具,可以是一闪即过,不容易捕捉的面部表情,可以是 —— 因为“蒋经国”。
观影花絮
10月1日,带着早上看完阅兵后的余温连看了两场。幸好早一天买了票,因为全院满座。
其中一场放影时,听到坐在旁边不认识的小弟弟跟他的家人谈历史,让我感到汗颜。其中一场完结时,观众拍掌。
10月2日,跑到一个较大的影院,看大大的屏幕。八成多的上座率。
等入场之时,听到一个刚看完戏,穿着校服的小女孩说“好看”。入场后,看到年迈的老婆婆被家人扶着走进影院,刹那间有点感动。这是一部属于他们的电影,戏中的情节是属于他们的历史。
|
|